疫情启示的新常态空间韧性与规划应对

摘要

近日,中国城市百人论坛青年论坛、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土地利用与住房研究中心与凤凰财经网共同组织包括段进院士在内的,来自规划、土地、住房、经济等领域的10位学界专家,以“后疫情时代:人口流动性、土地与住房规划”为题进行研讨。今天,和小福团一起看一下王世福教授关于“空间韧性与规划应对”的思考与看法。

1.反思新常态:空间韧性

1.1城市空间与疫情及防疫具有相关性

在来势汹汹的新冠疫情面前,人口稠密之地一直是高危的场所,是客观存在的病毒温床,以人口密度和功能布局等特征反映的城市空间形态一定程度上代表着疫情爆发的地理基础。交通基础设施由于承载人口流动,也为病毒传播创造了条件,当前全球化广泛而快速的人口流动进一步加剧了疫情的扩散。从韧性应急的角度,城市防疫的主要硬件则由公共医疗设施组成,其服务能力为城市提供疾控、诊断与治疗保障。另一方面,城市的其他公共设施共同支持疫情下社会的正常运转,各类公共空间则在必要时为城市提供可临时调用的防疫空间。目前,有关城市空间的密度、布局与疫情的相关性实证研究也正在开展,不论未来研究结论如何,疫情必定促使规划学科更深入研究空间规划和治理对城市健康和韧性的影响,并寻求“后疫情时代”更优的规划理念与方法。

1.2空间韧性是城市防疫的潜在力量

城市规划作为应对公共卫生危机而生的一门学科和一项公共职能,以保障城市公共服务能力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空间支撑为核心,统筹各类空间资源的规划建设和治理。这次重大疫情的冲击虽然直接挑战公共卫生与城市应急能力,但也拷问城市规划提升应对未来不确定性的能力,即城市空间韧性所能提供的应灾潜力。这种潜力来自于一定程度的技术韧性:即空间功能参与应急资源扩充的效能,例如各地新建、改扩建的应急扩充医疗空间;以及更为重要的制度韧性:即“社会应急—医疗应急”状态下的空间响应,例如各国的社会和医疗应急调动各类公共空间的举措。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4264.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