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工程概况
第一节、工程概况及特点
工程名称:泸州市职业技术学校新校区实训基地建设项目一标段
建设地点:四川省泸州市龙马潭区九狮路三段泸州市职业技术学校内
建设单位:泸州市政府投资建设工程管理第二中心
设计单位:重庆渝浩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施工单位:四川省泸州志远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地勘单位:重庆渝浩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监理单位:成都冠达工程顾问集团有限公司
工程概况:本工程泸州市职业技术学校新校区实训基地建设项目一标段项目,建筑场地位于泸州市龙马潭区九狮路三段3号,场地北侧临近九狮路,交通十分便利。整个建筑总建筑面积为.93㎡,地下室面积为.03㎡,地上面积为.9㎡。
按照甲方提供的总平面布置图,场地内规划拟建建筑物包括:地下部分,地下室2层,地上部分共12层,建筑高度为49.85m。结构类型为框架结构,抗震设防烈度为六度,建筑抗震类别为二类,建筑类别为一类高层公共建筑,耐火等级为一级,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本工程基础形式为桩基础,桩基础混凝土等级为C30,基础设计等级为乙级。
拟建综合实训楼基坑开挖后将在四周形成4.5m~9m不等深基坑边坡。基坑边坡主要由素填土、强风化砂岩、中风化砂岩、强风化砂质泥岩、中风化砂砂质泥岩组成。为了确保场地开挖平场后边坡和基坑的稳定,保证拟建建筑物施工期间安全,需对该基坑边坡进行临时边坡支护,支护方法有:锚杆施工、网喷、素砼喷。
根据“建办质〔〕31号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实施《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规定》有关问题的通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令第37号《危险性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规定》”开挖深度超过5m(含5m)的土方开较挖、支护工程属于超过一定规模的危险性较大分部分项工程。
深基坑周边建筑物和地下管网情况:根据施工现场勘察结果显示存在地下管网,一根DN消防水管共计30米和两根DN消防水管共计米,一根DN65给水管共计70米,共计4根。管网位置在1~25轴与原有建筑基坑内,在基坑开挖时,影响土石方施工。而且管网位置在1~25轴结构基础外墙内,影响结构施工。所以必须将地下管网迁移到基坑之外,保证工程的正常施工和学校原有建筑的正常使用。(附地下管网平面布置图)
第二节、气象、水文特征
一、场地周边环境条件
1、气象
本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全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据泸州市气象局统计资料,本区内无霜期全年约天左右,年平均气温17.5~18.1°C,最高气温39.6~41.9°C;最冷在1月,平均7~7.8°C,极端最低气温-3~1.1°C。年降雨量.4~.4mm,历年日最大降雨量.80mm,集中在4-10月份,占全年降雨量的80%左右,其中5~9月份特别丰富,占全年降雨量的70%左右。区内多西北、西南风,平均风速1.2m/s,最大风速15m/s。
2、水文
泸州市位于长江与沱江交汇处,勘察区位于沱江流域,距离沱江最近直线距离约2km。沱江是长江上游左岸一级支流,发源于茶坪山脉九山南麓,于泸州市汇入长江。全长公里,流域面积3.29万平方公里。沱江水系发育,上游有绵远河、青白江、毗河勾通相邻流域岷江水系,构成了沱江为不封闭流域的特点;中下游支流与干流呈对称性的树枝状分布,主要支流有绛溪河、球溪河、资水河、蒙溪河、大清流河、釜溪河、濑溪河等。据泸州水文站资料统计,泸州城区沱江年平均流量m3/s,最大洪峰流量为m3/s(年),最小值m3/s(年),最大流速2m/s。勘察区基本不受沱江水位影响。
3、地形地貌
场地所属原始地形地貌为浅丘剥蚀地貌,主要以斜坡为主,局部受剥蚀地形高差较大。由于场平回填,在原始地势低洼的丘间形成填方区,在丘顶局部形成挖方区。场地现状较平坦,其高程介于.56~.06m之间,最大高差约为9.5m。
4、区域构造
据区域地质资料泸州幅,场地所处位置在构造上属阳高寺背斜之北西翼,场地范围内构造简单,为一单斜构造。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及以往周边勘察资料表明,勘察区及周边未发现断层、较大褶曲、滑坡、崩塌、泥石流等,构造较简单。钻探揭露岩层为侏罗系沙溪庙组(J2s)砂、泥岩组合地层,其岩层倾向约°~°、倾角约11°~15°。
5、地层结构
根据工程地质调查与测绘及工程地质钻探揭示,勘察范围内分布地层主要有第四系素填土(Q4ml)、侏罗系沙溪庙组(J2s)砂、泥岩地层。根据钻孔揭露情况,将地层由新到老主要分为5层,现分述如下:
(一)素填土①(Q4ml)
杂色,主要成分为砂、泥岩碎石块,粉质粘土等。碎块块径一般3~45cm,粗粒含量15%~45%,颗粒大小不均,颗粒级配差,软硬相混,孔隙率高,结构较松散,钻进过程中常有垮孔现象。该层为平场时新近填土,在场地大部分地段均有分布,在原始地势低洼的填方区厚度较大,在挖方区厚度较小,钻孔揭示厚度约0.6~18.2m。
(二)侏罗系沙溪庙组(J2s)基岩层
该组岩层组成为:暗紫红色、紫红色砂质泥岩与灰色细粒砂岩组成不等厚沉积韵律层,产状:°∠11°,岩性特征如下:
(1)强风化砂岩③1(J2s):褐色、灰褐色,细粒结构,薄-中厚层状构造,成分以长石、石英为主,岩心多呈碎块状,节长一般2-10cm,强度低,轻敲易碎,锤击声哑,无回弹,钻进较易,采取率约在75%~80%。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Ⅴ级。该层仅在学前教育实训大楼场地西侧分布,钻孔揭示厚度为0.4~1.0m。
(2)中风化砂岩③2(J2s):灰褐色、灰白色,细粒结构,薄-中厚层状构造,泥质胶结,主要成分为长石、石英,含少量云母,岩芯多呈柱状,节长一般5-50cm,岩质较硬,敲击声较脆。岩芯采取率达85~95%,RQD值55%~85%,饱和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为16.75MPa,属较软岩,岩体较为完整,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Ⅳ级。该层仅在学前教育实训大楼场地西侧分布,钻孔揭示厚度为3.0~10.6m。
(3)强风化砂质泥岩④1(J2s):紫红色,主要矿物成分为粘土矿物和少量片状云母,泥质胶结,块状构造。岩芯较破碎,呈块状,节长一般2~10cm,强度低,轻敲易碎,锤击声哑,无回弹,钻进较易,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Ⅴ级,采取率约75~85%。该层在全场大部分地段有分布,钻孔揭示厚度约0.4~2.4m。
(4)中风化砂质泥岩④1(J2s):紫红色,主要矿物成分为粘土矿物和少量片状云母,岩芯表面偶可见斑状白色物质,泥质胶结,块状构造。岩芯完整性较好,岩芯呈柱状,节长一般5~cm,岩质较软,敲击声较哑。岩芯采取率约85~95%,岩石质量指标RQD约25~85%,天然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为9.15MPa,属软岩,岩体较为完整,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Ⅳ级。该层在场地内均有揭露,本次勘察钻孔均未揭穿。
基坑侧壁开挖剖面示意图
(三)地下水埋深及水位变化幅度
勘察期间对钻孔进行水位测量,大部分钻孔均未测得地下水位,场地内无稳定地下水位,孔内多为钻孔残存水。
(四)支护设计概况
1、本基坑侧壁安全等级为二级。
2、基坑深度表
3、基坑支护体系概况
基坑8~25轴/V轴处因为离原有建筑物过近只有2.75m,基坑深度4.73m,为保证开挖要求,采用锚杆支护。(注:原有建筑物实训地上部分共5层,建筑高度为12m。结构类型为框架结构,抗震设防烈度为六度,建筑抗震类别为二类,建筑类别为一类高层公共建筑,耐火等级为一级,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基础形式为桩基础,桩基础混凝土等级为C30,基础设计等级为乙级。)
基坑1~8轴、1~Q轴,开挖后边坡为素填土、强风化砂质泥岩、中风化砂质泥岩,基坑深度4.73m,采用挂网喷浆支护。
基坑E~Q轴、A~V轴、4~25轴处根据地勘报告显示,岩土完整,采用素砼喷支护。
第三节、基坑支护布置图
详见基坑支护布置图详见附图。
第四节施工要求和技术保证
一、施工要求
(1)质量管理目标:所有支护结构项验收一次性合格率达%。
(2)安全管理目标:无重大安全事故发生;实现“四无”工地,即“无重大伤亡事故、无重大设备安全事故、无火灾事故、无群体中毒事件”。
(3)文明施工:按四川省建筑施工现场文明施工的有关规定要求严格执行,争创文明施工工地。
(4)工期管理目标:根据施工图设计,施工工期暂定在40天内完成。
(5)施工过程中涉及土方开挖、边坡支护降尘及环卫措施等,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国家规范、图纸要求及施工方案施工。
基坑边坡主要由素填土、强风化砂岩、中风化砂岩、强风化砂质泥岩、中风化砂砂质泥岩组成。
按现场实际情况,对应设计标高,其基坑实际开挖深度为4.73m-8.57m不等。支护设计以挂网喷浆放坡、锚杆、素砼喷为主。对本基坑而言土方开挖是关键,土方施工必须密切配合支护施工班组施工。
土方开挖采取分段、分层的方法施工,开挖一段、支护一段。
二、技术保证条件
1、优化施工方案
认真审查施工设计图,全面了解设计意图。在施工全过程中,在保证总工期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情况的变化将不断优化方案,优化和调整施工方法和施工计划,并制定相应的保证措施。
2、加强技术管理,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技术保证。
①保证技术管理力量,建立技术管理体系。
②完善各项技术管理制度,在工程实施中严格执行。
3、严格现场技术管理,落实技术质量承包责任制。
开展质量自检、互检和班前、班中、班后三检制,重要工程部位、重要工序除按设计控制外,都应以试验、监测信息为依据,必要时设置试验段采集相关参数以指导施工。对难点工程或工序,要组织专家、技术人员和作业人员进行技术攻关,从难点分析入手,有针对性地研究、开发技术方案、操作工艺和实施措施,提高施工技术水平。
4、实行技术人员现场值班制
现场施工要有技术人员跟班,随时解决各部位、各工序存在的技术问题,随时检查和指导领工员和班组的工作,做到施工交底要及时,施工放样要及时,纠正措施要及时。
第五节支护设计和设计参数
该边坡治理工程由建设单位委托重庆渝浩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设计单位出图,我施工单位根据此设计施工图进行施工。
(1)场地周边环境
根据总平面布置图,综合实训大楼修建地下车库的设计为-2F,基底标高为+m。基坑开挖后将形成高约9.0m的基坑侧壁。根据调查及钻探揭示,基坑南侧zk32~ZK35以南5m为已建教学楼,不具备放坡开挖条件,其余周边各侧用地均较宽裕,具备放坡开挖的空间。(护坡剖面图附后)
此外,根据现场调查及钻探揭示,基坑底部局部地段处于填方边坡之上,针对上述区域考虑填土的物理力学性质,采取合适的基础形式,避免位于填土区域的建筑产生不均沉降。
(二)基坑侧壁主要岩土层及基坑工程安全等级
据钻探揭示和现场地质调查情况,拟建场地内未来开挖将形成的基坑侧壁岩土层结构主要是素填土、砂质泥岩,侧壁高度约5.0~9.0m,根据基坑开挖深度、工程地质条件及周边环境状况,本工程基坑工程安全等级为二级。
(三)基坑稳定性分析及支护方案
地下车库的东侧、北侧、西侧用地均较宽裕,具备放坡开挖的空间。基坑侧壁深度内主要为平场堆积的填土及基岩,据本次钻探情况综合分析,基岩风化程度较低,较完整,在开挖深度内自身稳定性较好,故对侧壁为基岩的地段宜充分利用岩体的自立高度,采用坡率法适当放坡开挖等进行临时支护;而上部新近的填土,结构松散,力学性质差,场地内有较好的的放坡条件,采用坡率法进行放坡开挖并进行临时支护,然后构筑剪力墙施工地下室。
基坑土方开挖从上到下分层分段依次进行。开挖过程中,基坑周边严禁超堆荷载。在基坑开挖及其运行期间,对基坑的应力及变形宜进行应力、应变监控,当发现异常时以便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基坑边坡要经历雨季运行时,考虑雨水对基坑坑壁的影响。在基坑运行期间,开挖的基坑边坡边缘一倍基坑深度内严禁堆放建筑材料等重物,以防产生超载而导致边坡失稳。
第二章编制依据及原则
第一节主要文件
1、基坑设计图纸、图纸会审纪要、支护方案的专家论证意见及设计回复。
2、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3、政府颁布的相关法律、法规文件。
4、其它有关的设计计算的规范及规程。
4、其他现行国家、当地、行业有关设计规范与规程。
6、施工组织设计相关技术要求。
第二节相关规范
1、本项目基坑支护设计施工图;
2、《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
3、《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
4、《建筑施工土石方工程安全技术规范》JGJ-
5、《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8-
6、《工程测量规范》GB-
8、《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
8、《建筑深基坑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范》JGJ-
9、《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
10、《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11、《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12、《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13、《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14、《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15、《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16、《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装技术规范》(JGJ-)
17、《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规定》住建部37号令和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实施《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规定》有关问题的通知建办质〔〕31号
18、《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
19、住建部部《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
20、《建筑现场消防安全技术规范》GB-
21、《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18-)
22、本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23、岩土锚杆与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GB-)
24、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JGJ33-)
25、建筑施工易发事故防治安全标准(GB/T-)
26、应急预案编制导则(GBT-)
27、四川省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规定实施细则(川建行规[]3号)
第三章施工计划
一、施工季度计划
1、项目计划工期
该工程计划于年1月15日开工,年3月26日完工。(附表)
2、材料与设备计划
根据工期的节点要求和施工计划,详细编制项目的材料和设备的进场计划,材料与设备计划与项目的施工进度严密结合,以保障施工计划的顺利完成。并结合现场施工实际情况,提前做好设备设施配备计划,采用先进的施工机械投入施工。结合工程占地面积、工程量、施工需要等具体情况,合理布置施工机械及临时设施。
施工关键设备配备和测量设备表
施工材料计划
第四章施工工艺技术
本方案为保证开挖安全采用的开挖及回填、开挖过程中的锚杆施工、挂网喷浆、素喷,结合本项目的工程特点和现场实际情况,项目的总体施工部署如下所示:
锚喷施工:施工准备→测量放线→开挖土石方→外运弃土→修整边坡→锚杆施工→注浆→挂网→喷射砼。
挂网喷浆施工:施工准备→测量放线→开挖土石方→外运弃土→修整边坡→挂网→喷射砼
素喷:施工准备→测量放线→开挖土石方→外运弃土→修整边坡→喷射砼
一、技术参数
(一)基坑支护结构及设计标准(剖面图见后附图)
对基坑边坡拟采用挂网喷浆、素砼喷、锚杆施工进行临时支护。
边坡工程设计技术标准:
1、支护结构设计安全等级:二级;
2、重要性系数γ=1.0;
3、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
4、边坡安全系数K=1.20;
(二)设计参数
设计参数采用勘察报告提供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建议值,详见下表:
二、测量放线
(一)测放依据
(1)建设单位提供的水准点、定位控制点;
(2)设计单位提供的基坑支护平面图。
(二)测放准备
(1)测量人员进场后认真阅图,熟悉整个设计图纸,全面了解设计意图,根据现场总体布置、施工进度安排制定放线方案。
(2)测量、复核建设单位提供的平面控制点及高程控制点,检查无误后办理好交点手续。
(3)根据设计图纸和控制点坐标计算测设数据,绘制放样详图。
(4)根据现场布置,建立平面控制点和高程控制点,并按要求预埋控制基点。
(三)平面位置控制
(1)根据本工程平面图给定的红线范围,结合施工现场实际情况,通过建设单位提供的控制点引测本工程定位点,并选择地面较坚硬的地方在场内作4个半永久性定位桩,并经闭合校核,闭合角差在允许范围内平差分配得各控制点坐标,这些桩点设置在施工现场内并浇筑砼保护,用钢筋顶面刻十字丝保存。
(2)施工放样:采用极坐标法进行定位,将全站仪架设在已知控制点上,后视另一已知控制点进行定向,根据桩位坐标放样出桩位,用木桩打入土中,用砼作好保护,将系有红丝带的钢钉打入木桩上,待各桩位轴投测完毕后,(必要时用测距仪佼测)复核间距,无误后进行机械就位。
(四)高程控制
(1)根据工程实际需要,采用二级水准测量将水准点引至四周,考虑到沉降观测,水准点布设四点,布设于通风良好、土质坚硬,无人、车碰到的地方,深埋于地下2m以下。
(2)普挖面标高利用引测的水准点作为高程控制依据,将绝对高程计算为相对高程。采用“高程传递法”将标高引测到各施工控制点,每次应引测两点,检查无误后方进行施工。
(五)测量误差的控制措施
(1)施工期间,有专业施工人员负责测量观测工作,工作范围:包括定位放线,水平测量,垂直测量及沉降观测。
(2)开工后,对所用各种仪器如水平仪、经纬仪、钢卷尺进行定期检验,使误差不超过规定值,在使用过程中,确保仪器、设备完好。
(3)观测时,扶尺员、记录员、观测员各负其责,密切配合,扶尺员要保持水准尺竖直和稳定,观测要操作细致,读数准确。
(4)雨天、大风天气或周围有机械振动,应停止测量工作。
(5)在沉降观测中,应采用“三固定”的方法来提高测点沉降量的精度,即固定观测人员,固定所用仪器和施测地点线路。
三、土石方开挖
(一)设计情况
基坑8~25轴/V轴处因为离原有建筑物过近只有2.75m,基坑开挖深度4.73m,为保证开挖要求,采用锚杆支护。
基坑1~8轴、1~Q轴,开挖后边坡为素填土、强风化砂质泥岩、中风化砂质泥岩,基坑开挖深度4.73m,采用挂网喷浆支护。
基坑E~Q轴、A~V轴、4~25轴处根据地勘报告显示,岩土完整,采用素砼喷支护。
(二)开挖准备
1、开挖前弃土场地、后续支护工作已落实规划好。
2、交通导行措施已经得到实施。
3、边坡周围排水沟已经修好,并能够正常使用;
4、根据边坡开挖进展情况,做好临边防护,在边坡四周搭设强度符合要求、高度不低于1.20m的防护栏杆,护栏外侧挂设绿色密目安全网封闭,防止物体打击、空坠落等不安全因素的发生。
(2)开挖工序及工艺
施工准备→测量放线→开挖土石方→外运弃土→挂网喷浆→素喷→锚杆施工。
根据现场地形可采用挖掘机配自卸汽车从上一层一层往下开挖,每层开挖深度控制在1.5~2m。先初约开挖至距设计坡面线50~cm处,后用机械修坡,坡面线杜绝超挖。
(3)边坡分层分段开挖顺序及开挖步骤
1、边坡开挖分段开挖,每段根据具体区段采用从大里程往小里程开挖;
2、边坡从上而下分层开挖;
3、边坡开挖时纵向放坡由于挖掘机操作工艺的要求而挖成台阶形,台阶长度1.5~2m左右。但总的土坡还是要控制1∶0.5的坡率。
(4)边坡开挖及出土方法
土方开挖的顺序、方法必须与设计工况相一致,并遵循“分层开挖、严禁超挖、先挖先支护”的原则。分层开挖的每一层开挖面标不低于该层坡面线标。
开挖过程主要采取分层开挖方法施工。安排两台挖机分别在边坡坡面上采用退挖法向中心挖土装车外运,每段开挖宽度小于12m,严格控制最后一次开挖,控制超挖,确保坡面线标控制在设计范围内。
(5)开挖施工必要的措施
1、保证纵坡稳定的措施
开挖过程中按1:0.5比例放坡,若纵向坡放置时间较长时,在坡面上浇捣mm厚C25砼保护层或用塑料布等将纵坡整体覆盖,必要时在坡角及易滑移位置打入一定数量的短小桩,以防纵向滑坡。
2、充分备好排除地表积水的排水设备
边坡开挖前,做好边坡外的防水工作,对边坡外的地面水,采用沿边坡四周设置排水沟排水措施。对施工过程中边坡内的散水,备足排水设备,通过排水沟引流。纵向排水沟设在边坡的中部,横向通过树状水沟引到纵向水沟。雨季施工时对开挖面用塑料布封闭,严防地表水渗入土体。当开挖至设计坡底标后,在底层布置排水系统。
3、坑顶防护措施
在靠边坡侧设置度不低于1.20m牢固的防护栏杆,并挂绿色密目安全网封闭(不小于目)进行安全防护。
4、其它保证措施
应切实做好出土、运输和弃土工作,保证边坡开挖中连续效率出土。同时准备备用发电机,确保降水作业的不间断进行。
5、临边围护
基坑坑边在排水沟外围设置黑黄相间双色钢管1.2m以上的双层围栏,打入地面不小于50cm,立杆间距不超过2米,并悬挂醒目标识。计划在基坑每区段内设置二个上下基坑扶梯,搭设宽1.2米钢管扶梯设扶手,坡度不大于35度。
四、锚杆施工
1、锚杆原材料型号、规格、品种,以及锚杆各部件质量和技术性能均应符合设计要求。
3、基坑侧壁按1:0.25进行放坡,锚杆1.5×1.5m布设,倾角15°,孔径ф71mm;锚筋1Ф18;采用C30细石砼孔锚固,锚杆长度3.00m。每隔2m设置一组对中支架,外弯mm护面钢筋连接;锚杆之间采用1φ12HRB钢筋连接,锚杆为全粘结型锚杆,锚固体C30细石砼,采用孔底注砼法,注砼压力不小于0.3MPa,注砼饱满密实,第一次注砼完毕,砼凝固收缩后,对孔口进行补浆。
4、锚孔施工钻机要安放平稳,防止钻孔过大的偏差或歪孔,锚孔间距最大偏差应大于mm,锚孔深度应超过设计深度0.5m。同时确定锚固段长度。锚杆施工采用送风排渣法,严禁用水作冲洗液,以免影响工程质量。
5、锚杆下锚前用高压风吹净孔内岩粉和积水,注浆管与锚杆同时放入孔内,注砼管端头到孔底的距离mm。锚杆放入角度与钻孔角度一致,锚杆安装后不得随意敲打。
5、注砼采用孔底注砼法,待混凝土凝固后,孔口段用水泥砂浆充填密实。锚固混凝土28天抗压强度均应大于C30,注浆作业应连续,中途不应发生中断现象,边灌边提混凝土管,并保证混凝土管管头插入混凝土液面下~mm,严禁将管拔出混凝土液面,以免出现断杆事故。
6、混凝土采用商砼站预拌砂浆。
五、坡面喷射混凝土施工
1、喷射作业前将作业面障碍物、浮石和坡脚的岩渣、堆积物清除干净。用高压风清扫边坡坡面;坡面设置控制喷射混凝土厚度的标志;对机械设备、风管、输料管路和电缆线路等进行全面检查及试运转。受喷面有滴水、淋水时,喷射前在有明显出水点埋设导管排水。
2、喷射混凝土输料连续均匀,骨料最大粒径不大于15mm。
3、喷射混凝土强度C25,混合料在运输、存放过程中未受雨淋、滴水及大块石等杂物混入,装入喷射机前均过筛。
4、喷射作业段分片进行,喷射顺序自下而上;分层喷射时,后一层喷射在前一层混凝土凝固后进行,终凝1h后再进行喷射时,先用风或水清洗喷层表面;
5、作业开始时,先送风,后开机,再给料;结束时,待料喷完后,再关风;向喷射机供料连续均匀,机器正常运转,料斗内保持有足够的存料。喷射机的工作风压,喷头处的压力在1.0Mpa左右;喷射作业完毕或因故中断喷射时将喷射机和输料管内的积料清除干净。
6、喷头与受喷面垂直,且保持0.60~1.00m的距离;控制好水灰比,保持混凝土表面平整、呈湿润光泽,无干斑或滑移流淌现象。
7、喷射混凝土终凝2h后,采用喷水养护,养护时间超过14d;
8、坡面按大平小不平的原则,采用人工进行修整。
六、挂网喷砼施工
1、坡面防护采用挂网喷射混凝土封闭防护,喷射混凝土强度为C25,厚度为mm,坡面铺设单层双向钢筋网,钢筋网采用Ф8
铺设,锚杆间采用φ12加强钢筋连接,加强钢筋均采用HRB钢筋。每隔20m设一道变形缝,缝宽20mm,并采用沥青塞填饱满。2、钢丝网与钢筋网框架采用绑扎连接。
3、喷射作业前将作业面障碍物、浮石和坡脚的岩渣、堆积物清除干净。用高压风清扫受喷面;坡面设置控制喷射混凝土厚度的标志;对机械设备、风管、输料管路和电缆线路等进行全面检查及试运转。受喷面有滴水、淋水时,喷射前在有明显出水点埋设导管排水。
4、喷射混凝土方法采用干喷法,输料连续均匀,骨料最大粒径未大于15mm。
5、喷射混凝土强度C25,混合料在搅拌、运输、存放过程中未受雨淋、滴水及大块石等杂物混入,装入喷射机前均过筛。干混合料应随拌随用,存放时间未超过1h。
6、喷射作业段分片进行,喷射顺序自下而上;分层喷射时,后一层喷射在前一层混凝土凝固后进行,终凝1h后再进行喷射时,先用风或水清洗喷层表面。
7、作业开始时,先送风,后开机,再给料;结束时,待料喷完后,再关风;向喷射机供料连续均匀,机器正常运转,料斗内保持有足够的存料。喷射机的工作风压控制在0.2~0.4Mpa左右;喷射作业完毕或因故中断喷射时将喷射机和输料管内的积料清除干净。
8、喷头与受喷面垂直,且保持0.60~1.20m的距离;控制好水灰比,保持混凝土表面平整、呈湿润光泽,无干斑或滑移流淌现象。
9、喷射混凝土终凝2h后,采用喷水养护,养护时间超过14d。
10、坡面按大平小不平的原则,采用人工进行修整。
七、排水施工及措施
①、基坑底部边缘50cm处设置排水沟及集水坑,采用砖砌,坡顶采用翻边锚喷。
②、基坑降水采用基底设排水沟和集水井,采取坑内排水措施,坑壁设泄水孔,随时排泄坡体内泄水,集水井布设与基坑角点位置,排水沟布设于基底,与集水井进行有机衔接。
③、为不让地表水进入基坑,在基坑顶返边宽度不小于2.0m采用80mm厚C20混凝土硬化,坑顶设×mm排水沟,坑底下口线处设×mm排水沟(具体做法详见下图),并保证排水畅通。根据本项目施工现场实际情况,在基坑底部地下室基础外边缘设置集水坑(数量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确定),使排水沟内的水汇集在集水坑内,再用污水泵将水抽送出基坑外(集水坑尺寸按照1.2*1.2*1.5米实施)。排水沟位置图及断面图见下图:
第五章安全施工保证措施
一、安全施工组织管理
1、施工管理组织机构组建以公司领导、施工管理部主要领导参加的项目经理部,负责工程施工全面协调与管理,选定持有一级项目经理资格证书的同志担任本工程项目经理。下辖工程施工管理、工程质量管理、安全管理等组织机构,对工程施工进度、技术质量、安全生产管理全面负责。
2、项目经理部负责所承包项目施工的直接管理工作并接受建设(监理)、质监部门的检查。
3、人员分工职责
二、组织保障
1.建立实施监督机构,明确责任,确保措施落实到位后才能施工。成立指挥领导小组。由项目经理任组长,做好施工的质量、安全、管理工作。施工中任何一个环节均有人员监督管理,且人员职责分明。
2.充分发挥全员的作用,土方开挖时进行监控,及时发现和纠正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
4.支护体系完成后,公司带班领导及技术部与生产管理部要按照方案对其进行严格的验收;验收合格后由项目技术负责人、总监理工程师验收签字,才能进行下一步施工。
5.安全管理体系
⑴安全管理方针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体现安全的主题“安全第一,以人为本”。
⑵安全保证体系
建立以项目经理为组长,技术负责人为副组长,各专业专(兼)职安全员为组员的项目安全文明施工及消防领导小组,在市政府有关部门及公司安全部门的领导监督下,项目形成安全管理的纵横网络。项目主要负责人,包括项目经理、项目技术负责人以及专职安全员要经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其他部门考核合格后方可任职。项目经理部配置专职安全员,超过50人的分包队伍必须配备专职安全员,50人以下的分包队伍必须有兼职安全员,专门负责各分包队伍的安全管理,并根据我公司的要求,要求设置安全巡查员。
三、技术保障措施
(1)技术准备
在工程开工前,组织现场施工人员熟悉图纸,领会设计意图,明确工程内容,分析掌握工程特点及工程的重点环节,应做到:
1、结合施工工艺、特点,作好施工前准备工作,对采取特殊施工方法和特定技术措施的工序或施工部位,应进行专项学习并熟悉掌握。
2、对本工程主要尺寸、位置、标高、材料的品种、数量、规格逐一核对,把问题及矛盾之处解决在施工之前。
3、核对道路、排水工程图纸有无矛盾,并考虑周密,施工时交叉衔接的方法措施,通过熟悉图纸明确场内、外制作工程项目,确定与单位工程有关的准备工作项目的进场先后顺序。
4、作好图纸会审前准备工作,在充分熟悉设计文件的基础上,技术负责人召集现场有关人员和技术人员进行图纸预审,对图纸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关的技术要求以书面形式提前送交有关单位,便于图纸正式会审时解决。
5、组织有关人员认真学习相关的规范、规程及验收标准,并编制详细的施工组织设计,针对各工序、各分项工程进行技术、安全交底。
6、提出准确、详细的材料、设备采购计划及加工计划等。
四、施工技术保证措施
(一)基本技术措施
1、通过熟悉图纸,掌握道路、排水等专业系统的施工技术,做好各专业的协调、配合安排,并统一排好各专业的施工进度计划和质量要求。
2、严格技术复核复查制度。每次轴线标高测设后,由施工员、质检员复核后方可作出标志,隐蔽工程应经有关各方验收签字认可后方进入下道工序。
3、通过排出的进度计划,对各专业的施工条件、进场顺序、施工顺序等方面做好安排,并对反映出的矛盾提出合理的解决办法,以确保工程正常有序的进行。
4、各专业都必须做出施工方案、进度计划和对各工种、工序进行技术交底,然后汇总调整,形成一个全面、有序的指导施工的技术文件。
5、技术负责人经常检查各种记录、报告,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处理。
6、做好技术软件资料的收集、整理、施工过程技术资料的控制。
7、认真组织搞好图纸会审工作,找出设计中可能存在的差错及与施工条件矛盾难以保证施工质量之处,会同各方加以解决以保证工程的按图施工,确保工程质量。
8、技术负责人认真编制周密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用于指导现场施工。施工组织设计是保证施工工作有计划、有秩序进行的指导性文件。因此,施工组织设计要报公司总工程师及监理工程师、甲方总工程师共同审定后执行。
9、对关键部位、重点工序应由技术负责人编制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工艺卡,指导施工人员作业,便于操作过程的切实控制和执行。
10、技术负责人进行技术交底和复核工作,监督是否按设计图纸进行施工,施工质量是否达到国家验收规范的相关要求,对关键部位亲自进行质量把关。
11、把好成品及半成品质量关,保证进场材料质量达到要求。
(二)土石方开挖技术措施
1、土石方开挖施工前,应依据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气象条件、环境因素等勘测资料,结合现场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专项施工方案。施工中应遵循各项安全技术规程和标准,严格按照施工方案组织施工,在施工过程中注重加强对人、机、物、料、环境因素的安全控制,搞好工序穿插,提高工效和施工速度,遇到较大的暴风雨天气应停止施工,确保作业人员、设备的安全。
2、开挖施工前,应根据设计文件复查地下构造物(光缆、电缆、管道等)的埋设位置和走向,并采取防护措施或避让措施。施工中如发现危险物品及其它可疑物品时,应立即停止开挖,报请项目部相关部门处理。
3、开挖程序应遵循自上而下的原则,分段、分层开挖,每次开挖高度不大于2米,开挖后及时进行挂网喷护,并采取有效的安全措施合理安排施工工序,确定开挖边坡坡比,边坡开挖每-梯段开挖完成后,应进行一次安全检查。
4、土方开挖时,应防止周边临近的建筑和构筑物、道路管线等发生下沉和变形,必要时与设计甲方协商采取防护措施,并在施工中加强观测;相关轴线引桩、标准水准点等要注意防护,挖运土时不得碰撞,以免影响测量精度。
5、开挖时如遇到软土层,应进行地基加固处理。在确认管道不会受到损坏的前提下,将软弱土层换填为灰土地基、砂或砂石地基等增强下部持力层。
6、开挖时如遇到交叉管道,应立刻上报并通知有关单位做出相应处理,并且停止该范围内的开挖工程,避免损坏管道。对悬空的管道进行立柱支撑等措施,若施工中损坏了管道,应立刻上报并通知有关单位做出相应处理。
7、土方开挖时遇到污水管道泄漏,周围土层成为软弱土层时,应视情况先行通知相应公司关闭对应污水阀门,抽取剩余污水,并及时对污水管道进行支撑,再更换破损污水管道,在保证污水管道下部有足够支撑、不会受到损坏的情况下,对软弱土层进行地基加固处理,对管道涌水进行抽吸。
8、施工中若发现文物或古墓等,应妥善保护,并应立即报请当地有关部门处理后,方可继续施工。
9、加强对各类人员的培训教育,加强雨季安全施工常识的学习,提高自我防范能力和应急反应能力。
10、严格遵守施工时间,尽可能夜间不施工,减小噪声污染,若需夜间连续作业,需办好夜间施工许可证。
(三)施工机械使用技术措施
1、钢筋调直机
(1)料架、料槽安装平直,并应对准导向筒、调直筒。
(2)按调直钢筋的直径,选用适当的调直块及传动速度。
(3)在调直块未固定、防护罩未盖好前不得送料。
(4)作业中严禁打开各部位防护罩。
2、钢筋切断机
(1)启动后先空运转,检查各传动部分及轴承运转正常后,方可作业。.
(2)机械未达到正常转速时,不得切料。
(3)操作者应站在固定刀片一侧用力压住钢筋,防止钢筋末端弹出伤人。严禁操作人员用手分在刀片两边握住钢筋俯身送料。
(4)切断短料时,手和切刀之间的距离保持在mm以上,如手握端小于mm时,采用套管或夹具将钢筋短头压住或夹牢。
(5)作业后切断电源,并用钢刷清除切刀间的杂物,进行整机清洁润滑。
3、钢筋弯曲机
(1)对超过机械铭牌规定直径的钢筋严禁进行弯曲。
(2)在弯曲钢筋作业半径内和机身不设固定销的一侧严禁站人,弯曲好的半成品,应堆放整齐,弯钩不得朝上。
4、电动建筑机械和手持式电动工具
施工现场中电动建筑机械和手持式电动工具的选购、使用、检查和维修应遵守下列规定:
(1)选购的电动建筑机械、手持式电动工具及其用电安全装置符合相应的国家现行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且具有产品合格证和使用说明书。
(2)建立和执行专人专机负责制,并定期检查和维修保养。
(3)接地符合规范要求,运行时产生振动的设备的金属基座、外壳与PE线的连接点不少于2处。
(4)漏电保护符合规范及要求。
(5)按使用说明书使用、检查、维修。
(6)手持式电动工具中的塑料外壳II类工具和一般场所手持式电动工具中的II类工具可不连接PE线。
(7)电动建筑机械和手持式电动工具的负荷线应按其计算负荷选用无接头的橡皮护套铜芯软电缆,其性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额定电压/V及以下橡皮绝缘电缆》GB中第1部分(-般要求)和第4部分(软线和软电缆)的要求;其截面可按规范选配。电缆芯线数应根据负荷及其控制电器的相数和线数确定三相四线时,应选用五芯电缆;三相三线时,应选用四芯电缆;当三相用电设备中配置有单相用电器具时,应选用五芯电缆;单相二线时,应选用三芯电缆。电缆芯线应符合规范规定,其中PE线应采用绿/黄双色绝缘导线。
(8)每一台电动建筑机械或手持式电动工具的开关箱内,除应装设过载、短路、漏电保护电器外,还应按规范要求装设隔离开关或具有可见分断点的断路器,以及按照规范要求装设控制装置。正、反向运转控制装置中的控制电器应采用接触器、继电器等自动控制电器,不得采用手动双向转换开关作为控制电器。
5、焊接机械
(1)电焊机械应放置在防雨、干燥和通风良好的地方。焊接现场不得有易燃、易爆物品。
(2)交流弧焊机变压器的一次侧电源线长度不应大于5m,其电源进线处必须设置防护罩。发电机式直流电焊机的换向器应经常检查和维护,应消除可能产生的异常电火花。
(3)电焊机械开关箱中的漏电保护器必须符合规范要求。交流电焊机械应配装防二次侧触电保护器。
(4)电焊机械的二次线应采用防水橡皮护套铜芯软电缆,电缆长度不应大于30m,不得采用金属构件或结构钢筋代替二次线的地线。
(5)使用电焊机械焊接时必须穿戴防护用品。严禁露天冒雨从事电焊作业。
6、手持式电动工具
(1)空气湿度小于75%的一般场所可选用I类或II类手持式电动工具,其金属外壳与PE线的连接点不得少于2处;除塑料外壳II类工具外,相关开关箱中漏电保护器的额定漏电动作电流不应大于15mA,额定漏电动作时间不应大于0.1s,其负荷线插头应具备专用的保护触头。所用插座和插头在结构上应保持一致,避免导电触头和保护触头混用。
(2)在潮湿场所或金属构架上操作时,必须选用II类或由安全隔离变压器供电的II类手持式电动工具。金属外壳II类手持式电动工具使用时,必须符合规范要求;其开关箱和控制箱应设置在作业场所外面。在潮湿场所或金属构架上严禁使用I类手持式电动工具。
(3)狭窄场所必须选用由安全隔离变压器供电的II类手持式电动工具,其开关箱和安全隔离变压器均应设置在狭窄场所外面,并连接PE线。漏电保护器的选择应符合规范使用于潮湿或有腐蚀介质场所漏电保护器的要求。操作过程中,应有人在外面监护。
(4)手持式电动工具的负荷线应采用耐气候型的橡皮护套铜芯软电缆,并不得有接头。
(5)手持式电动工具的外壳、手柄、插头、开关、负荷线等必须完好无损,使用前必须做绝缘检查和空载检查,在绝缘合格、空载运转正常后方可使用。绝缘电阻不应小于规定的数值。手持式电动工具绝缘
电阻限值:
1.I类带电零件与外壳之间绝缘电阻2(MQ)
2.II类带电零件与外壳之间绝缘电阻7(MQ)
3.II类带电零件与外壳之间绝缘电阻1(MQ)
4.绝缘电阻用V兆欧表测量。
(6)使用手持式电动工具时,必须按规定穿、戴绝缘防护用品。
(四)边坡支护(锚喷)技术措施
(一)施工机械使用:
1、喷射、注浆作业前应对机械设备、风、水管路、输料管路和电气线路等进行全面检查,并进行试运转。
2、输料管应能承受至少0.8MPa的工作风压,并具备良好的耐磨性。
3、喷射作业机械手应满足工作性能好、操作灵活方便、喷头可沿上下左右作平行于岩面的移动。
4、作业区内严禁在喷头和注浆管前方站人,喷射作业的堵管处理宜采用敲击法疏通,若采用压风法时,风压不得大于04MPa,同时应将输料管放直,将喷头
朝无人的方向予以固定
5、锚喷机械设备应设在围岩稳定或已经支护的安全地段。
6、施工期间应经常检查输料管、出料弯头、注浆管以及各种管路的连接部位,如出现磨薄、击穿或连接不牢等现象,应及时处理。
7、施工过程中进行机械故障检查处理时,必须停机、断电、停风。处理结束后在开机、送风、送电之前,必须预先通知有关的作业人员。
8、施工中应定期检查电源线路和设备的电器部件,确保用电安全。
(二)施工材料码放、运输及使用问题:
1、钢筋、钢管材料在山坡上运输时要用大绳绑扎牢固,两人向下运输,在运输过程当中,下方禁止有作业人员。
2、其他材料在山坡上运输时要注意安全,拿牢、站稳。
3、材料禁止在半坡码放,一律码放在坡顶或现场管理人员指定的安全位置,并有安全防护。
(三)施工作业:
1、钢筋绑扎必须戴安全带,并将安全带连接到安全位置。
2、工作台要架的安装必须牢固,设置栏杆,高空作业人员应佩戴安全带。
3、喷射混凝土作业人员应佩戴防尘口罩、防尘帽、压风呼吸器等防护用具。
4、在松散、软弱、破碎等稳定性差的围岩中进行喷锚支护施工的有关规定:必须及时进行施工期现场监控测量,根据岩石变化情况及时调整施工方案和支护参数;喷锚支护应紧跟开挖工作面进行。
5、对边墙或边坡上露出的大面积危石,应根据危石的结构情况,采取“边挖边锚或先锚后挖的原则,逐层施工,直至全部锚固为止。
7、施工过程中禁止上下交叉作业,如须交叉作业,必须作有效的安全措施,并经我方批准方可作业。
8、喷射机必须保持良好的密封性,从喷射机排出的废气,应进行妥善处理。
9、喷头或注浆管的操作人员与机械操作人员不能及时联系,很容易造成误操作而发生事故,固相互间必须设必要的通讯设备。
五、监测监控措施
(一)监测点的布置和设置要求
1.监测点布置
监测点布置详见《监测点平面布置图》。
2.监测点布置要求
(1)平面及高程基准点布置
基准点布设位置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而定。布设位置应考虑在建筑物变形区以外、不受施工破坏的稳固地方。
(2)边坡水平及垂直位移观测点布置
a、边坡水平及垂直位移观测点布设在能全面反映边坡变形特征的地方,按照设计要求布置。观测点直接埋设专门加工的全站仪棱镜支架,以消除水平位移观测时的对中误差。
(二)观测目的、依据及监测内容
1、观测目的
(1)使参建各方能够完全客观真实地把握工程质量,掌握工程各部分的关键性指标,确保工程安全。
(2)在施工过程中通过实测数据检验工程设计所采取的各种假设和参数的正确性,验证支护结构设计,并及时改进施工技术或调整设计参数以取得良好的工程效果。
(3)对可能发生危及工程本体和周围环境安全的隐患进行及时、准确的预报,确保支护结构和相邻环境的安全。
(4)积累工程经验,为提高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整体水平提供基础数据支持
2、监测依据:
1)《城市测量规范》(CJJ8-)
2)《工程测量规范》(GB-)
3)《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
4)《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
5)《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标准》(GB-)
6)本工程的重要性和周边环境条件。
3、监测项目
监测主要内容包括地面位移监测、深层位移(测斜)监测及人工巡视监测。根据设计要求进行地表位移监测,监测项目布置如下:
(1)施工监测:在施工过程中对边坡坡顶位移进行全过程监测,每一断面不少于2个观测点,组成观测网,坡顶监测范围为1.0~1.5倍坡高,观测点的设置、检测仪器精度按有关规范执行。
(三)监测方法
1、仪器监测方法及精度要求:
①初始值:边坡工程监测工作的准备工作应在边坡前完成。应在至少连续三次测得的数值基本一致后,才能将其确定为该项目的初始值。
②坡顶垂直位移沉降观测:观测仪器采用AL-K水准仪+FS1测微器及铟瓦水准标尺。
采用二级水准测量进行观测,其精度指标为:
观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0.5mm;
附合闭合差≤±0.3Object:word/embeddings/oleObject1.binmm(n为测站点)。
③坡顶水平位移:采用拓扑康GTS-N全站仪建立坐标系统,通过直接观测点位坐标值来确定水平位移。
观测点坐标中误差不大于±1.0mm。
④地下水位变化:通过水位观测井用水位计观测。水位计标尺最小读数不大于10mm。
⑤坡体深层水平位移:在坡顶外土体中预埋测斜管,观测前测定管顶水平位移,然后以测斜管上部管口为相对基准点用测斜仪观测各深度处侧向位移。观测点精度不低于1mm。
2、监测要求:同一项目每次观测时,宜符合下列要求:
①采用相同的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
②使用同一监测仪器和设备;
③固定观测人员。
3、巡视监测
1)边坡工程整个施工期内,每天均应进行巡视检查。
2)边坡工程巡视检查宜包括以下内容:
(1)支护结构
①支护结构成型质量;
②边坡有无裂缝出现;
③支撑、立柱有无较大变形;
(2)施工工况
①开挖后暴露的土质情况与岩土勘察报告有无差异;
②边坡分段长度、分层厚度及支锚设置是否与设计要求一致;
③场地地表水、地下水排放状况是否正常,边坡降水、回灌设施是否运转正常;
④边坡周边地面有无超载。
(3)周边环境
①周边管道有无破损、泄漏情况;
②周边建筑有无新增裂缝出现;
③周边道路(地面)有无裂缝、沉陷;
④邻近边坡及建筑的施工变化情况。
(4)监测设施
①基准点、监测点完好状况;
②监测元件的完好及保护情况;
③有无影响观测工作的障碍物。
(5)根据设计要求或当地经验确定的其他巡视检查内容。
3)巡视检查以目测为主,可辅以锤、钎、量尺、放大镜等工器具以及摄像、摄影等设备进行。
4)对自然条件、支护结构、施工工况、周边环境、监测设施等的巡视检查情况应做好记录。检查记录应及时整理,并与仪器监测数据进行综合分析。
5)巡视检查如发现异常和危险情况,应及时通知建设方及其他相关单位。
(四)监测仪器
主要监测设备表
(五)监测人员:黎家宇
(六)监测频率
1.进场的准备阶段设置变形监测点,支护结构施工过程中设置监测仪器。监测仪器在安装前应按照使用说明进行初始数据的采集,埋设完成后立即进行数据的采集。
2.水平及垂直位移观测,每天观测1~2次,雨季时可5~15天观测一次,平时应及时分析资料,有较大变形时则应加密观测次数,遇有特殊情况,如降雨量较大、周边地面荷载突然猛增等应每天观测1次。
3.使用阶段,无异常情况每月监测一次;发现异常应加密监测。
根据《工程测量规范》的规定和建筑物安全设防要求,建筑沉降测量等级选为二等,沉降监测点的高程中误差不大于±0.5mm,相邻变形监测点高差中误差不大于±0.13mm。
第六章施工管理及作业人员配备和分工
第一节施工管理人员
项目部管理人员名单如下:项目部管理人员名单
二、劳动力投入计划
劳动力投入计划表
1、劳动力组织方案
施工劳务层是在施工过程中的实际操作人员,是施工质量、进度、安全、文明施工的最直接的保证者。为了保证工程优质、安全、快速地完成施工生产任务,我单位在选择劳务层操作人员时的原则为:
(1)具有良好的质量、安全意识;
(2)具有较高的技术等级水平;
(3)具有类似于本工程施工经验的人员。
施工操作人员将根据现场需要分批按时进场,并在项目内部备足各类专业的施工操作人员。
劳务层的划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为专业化强的技术工种,其中包括机操工、机修工、维修电工、焊工、起重工等,这些人员均为我单位曾经参与过类似工程的施工,具有丰富的经验,持有相应之上岗操作证的人员。
第二类为普通技术工种,包括钢筋工、混凝土工、砌筑/抹灰工、电工、操作工、架子工等,并以施工过类似工程的施工人员为主进行组建。
第三类为非技术工种,此类人员的来源为长期与我单位合作的施工劳务队伍,进场人员具有一定的素质。
劳务层组织由人力资源部根据项目每月提供的劳动力计划,在全单位进行平衡调配,同时保证进场人员的各项素质达到项目要求,并以不影响施工为最基本原则。
2、劳动力投入计划
根据图纸工程量测算进行施工计划安排,同时考虑现场环境、技术间歇、天气等各种因素,并根据以往工程施工经验和工程进度安排情况,高峰期我单位投入的劳动力为按工程实际要求投入。
3、劳动力组织投入保证措施
施工中人的因素是关键。无论从管理层到劳务层,人的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工程质量目标的实现。根据项目的情况,我们拟采取以下保证措施:
(1)为了保证进场工人做到人尽其才提高劳动生产力,在劳动力管理上,我们采取区域管理与综合管理相结合,岗前、岗中、岗后三位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2)选派技术精良的专业施工班组,配备先进的施工机具和检测设备,进场施工。
(3)建立完善的质量负责制,使每位参与本项目施工的人员都明确自己的质量目标和责任,使工作有的放矢。
(4)进场前,对工人进行各种必要的培训,特殊、关键的岗位必须持有效的上岗证书才能上岗。
(5)对施工班组进行优化组合,竞争上岗,使工人保持高度的责任心和上进心。
(6)认真做好班前交底,让工人了解施工方法、质量标准、安全注意事项、文明施工要求等。
(7)按劳动力定额组织生产,同时结合实际情况对现场人员进行劳动定员,使工人岗位明确,职责明确,防止人浮于事、发生窝工等消极现象。
(8)建立激励机制,奖罚分明,及时兑现,充分调动工人的积极性。
第七章验收要求
第一节验收标准
(1)《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
(2)《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
(3)《建筑深基坑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范》(JGJ-);
(4)《建筑施工土石方工程安全技术规范》(JGJ-);
(5)《市政工程施工安全检查标准》(CJJ/T-)
(6)《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
第二节验收程序
深基坑施工验收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土方开挖条件验收、土方开挖中间验收、深基坑竣工验收。
1、施工单位安全、质量及技术部门负责人,组织对施工前条件进行自检自评,形成自检自评结论,向监理单位提请关键环节施工前条件验收申请。
2、监理单位审核施工单位验收申请,在验收前5日,向建设单位提请关键环节施工前条件验收申请。申请应包含验收时间、地点、内容及施工、监理单位参加验收人员名单。
3、建设单位根据工程特点,组织2~3名具有相应经验和资格的专家组成专家组,作为验收组成员参加条件验收,并通知负责本工程勘察、设计、第三方监测单位的项目负责人参加条件验收。
4、验收工作由监理单位总监组织,验收组成员由建设单位安全质量部门负责人、专家、监理单位总监、专业监理工程师、勘察单位项目负责人、设计单位项目负责人、第三方监测单位项目负责人、施工单位安全质量技术部门负责人、项目部项目经理、项目部技术负责人员组成。验收组成员对施工前条件进行验收,形成明确验收结论。
5、在确保安全且不影响下道工序施工的前提下,验收组提出需整改的问题,可委托监理单位督促责任单位进行整改、进行销项闭合,形成销项报告。
第三节验收内容
一、土方开挖条件验收
验收内容:本项目基坑开挖前条件验收
1、已完成设计交底和技术交底;
2、施工方案通过监理审批通过;
3、基坑施工方案已审批,应急预案内容已落实到现场;
4、降水、降压已满足设计要求,施工现场坑外排水措施已完成;
5、基坑周围的构筑物、管线等保护措施已落实;
6、已按监测方案对周围环境布置监测控制点,且已测取初始值;
7、基坑开挖、支护的机械、材料已落实到现场。
二、土方开挖中间验收
1、具备中间验收条件;土方开挖到设计标高。
2、验收内容:
(1)建设单位组织总包、基坑支护、土方开挖单位等施工单位对基坑周边做一次详细调查,检查是否存在安全危险源以及土方开挖过程中出现险情的整改情况。是否已经消除。
(2)土方开挖到设计标高,专业监理工程师复核标高、坡度是否符合要求。
三、深基坑竣工验收
1、地基及地下水位是否与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及设计图纸相符;2、有无破坏原状土的结构或较大的扰动现象;3、并做好隐蔽工程验收记录和基坑验收记录。
4、检测、监测结果记录。
5、施工验收资料及技术资料。
6、坡率与岩性的符合性验收。
7、锚杆符合性验收
8、安全护栏验收
9、运输道路的安全验收
四、验收人员
验收各方主体人员
第八章应急处置措施
第一节应急救援小组及职责
1、项目成立应急救援指挥部:
总指挥:赵小平
副总指挥:贾茂邻
成员:项目部各管理人员
2、事故应急预案小组成员及联系
3、应急救援机构职责
当发生紧急情况时,立即报告公司相关主管部门并及时采取救援工作,尽快控制险情蔓延,必要时,报告当地部门,取得政府部门的帮助。
救援组组长对救援工作布置展开,各种抢险工作作出批示,并细化抢险救援期间各职能,明确责任,具体如下:
项目经理:负责抢险救援工作整体协调组织,对现场情况及时向上级部门汇报。
技术总工:针对现场情况及时做出架体加固处理措施,并事后恢复生产的技术准备。
安全负责人:负责突发事故的预防措施和各类应急救援实施的准备工作,统一对人员,材料物资等资源的调配,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组织抢险自救互救工作。
工长1:成立现场应急抢险小组,包含劳务分包队伍的部分工人,根据险情随时抽调人员,确保现场一线有足够的抢险人员。同时配备抢险装备,落实物资、机械等准备工作是否具备条件。
工长2:负医院,作为社会医疗资源联络,医院。
工长3:医院、公司的联系,说明详细事故地点、事故情况,并派人到路口接应。
其他人听从救援领导小组的领导,第一时间安排相应工作。
4、应急救援工作程序、及救援线路
(1)项目经理部建立应急准备和响应救援值班室,值班室在工程部,并保证24小时轮流值班。
(2)应急电话
医院抢救中心:匪警:火警:
(3)发生安全事故具体上报程序如下:
现场第一发现人——现场值班人员——现场应急救援小组组长、通信联络组员——公司值班人员——公司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小组——向上级部门报告。
(4)救援路线
医院:医院,距离施工现场4k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