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开始清退编外人员,通往铁饭碗之路被切

三年疫情,许多企业倒闭,大量人员失业。如今经济逐渐好转,在满血复活之后,不少人却不得不加入求职大军之中。

这时,人们往往会羡慕起那些公职人员,认为他们用的是铁饭碗,无论经济情况如何,他们都是旱涝保收。不过随着各地清编工作的开展,这份铁饭碗似乎也不是坚不可摧了。

1.编外人员的起因

近来年,随着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分工的不断细化,岗位的人员需求量也大增,尽管每年都会通过考试招揽人才,但还是无法满足工作需求。

公职人员的收入与财政预算挂钩,因此编内人员的录用不可能随时进行,而单位内有可能会在某一时段出现大量需要人员的情况。为了解决这样的矛盾,不少单位采取录用编外人员的方式。

所谓的编外人员,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合同工,他们不占用公职人员的名额,因此也享受不到编内人员的待遇。但相比较于外面那些私企,他们又有相对的稳定性以及工资收入。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对于许多大学生来说,这是一条通往铁饭碗的捷径。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优势,才导致了即使是编外,也被许多人所追捧。但是人员过多,在加重财政负担的同时,也造成了部分人员的懒政现象。

2.编外人员的特殊性,导致其尴尬的地位

对于一些单位来说,编外人员就是临时工。他们没有国家正式编制,在单位里等同于没有“户口本”,一些相对来说难、繁、重的工作,往往会落在这些编外人员身上,而那些正式员工,则整天喝茶、聊天、玩游戏,这就导致了分工的不公平以及不合理性,导致内部员工之间矛盾的激化日益加重。编外临时人员的存在,成为部分单位的挡箭牌。

一旦出现问题,这些单位就会将责任全部推到编外人员身上。最为典型的就是城管工作人员与百姓发生纠纷,在处理结果上,几乎就是编外人员的责任,这种推卸责任的做法,更加剧了编制内人员的懒政行为,反正出了事自有人承担。

3.清理编外人员,督促编制内人员提高工作效率

为了减轻国家财政负担,同时提高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工作效率,杜绝光吃饭不干活的现象,国家开始着手清理冗余人员,这项工作首先是从编外人员开始。

众所周知,之前因为有了编制外人员,导致正式员工养成了推诿的习惯,本应自己处理的工作,却推给合同工,而合同工因为想保住工作,不得不接受这样的不合理安排。

一旦编外人员被清理,没有了推诿对象,但该做的工作一样不少,这些事情就必须由正式员工自行承担。这就逼迫这些人要认真面对工作,否则在年终考核上会留下不光彩的记录,将会直接影响到自己未来的发展。

4.编外人员的清理工作要因地制宜,切忌一刀切

各地的情况不同,对于清编工作也不能简单地一刀切。同时在清理的过程中,也要做好善后和安抚工作。其实大部分的编外人员,对待工作都很用心,如果因此被裁,对他们的工作积极心将会是个沉重的打击。

结语:编外人员在一段时期内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弊端却越来越明显。地位的差异,让工作效率两极分化的现象愈演愈烈。一些机关事业单位里充斥了太多光吃饭不干活的人员。帮助机构消肿,让每个人发挥各自的能量,才能从根本上杜绝懒政行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92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