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拉最近三个月,多家数据公司被调查,数据行业动荡不断。行业持续收紧,七成数据接口被切断。一些大数据公司的爬虫团队被全部裁员,大量人员主动离职。据统计,最近起码有数万员工流出,行业人员流失率在50%以上。各家大数据公司的CEO每天都在朋友圈“打卡”,证明“我没被抓,我的公司也还在”。而另一边,合规的、有国资背景的大数据公司,却迎来了好时候。有的公司在短短三个月内,“每个月业务翻一番”。有人说,这是行业面临的最大“生死劫”:有人死,却也有人生……01行业大劫大数据行业,突然间被踩了刹车。最近三个月,大数据公司人员被抓捕、被调查的消息不断传出,行业人人自危。多家金融机构称,它们合作的数据接口,大部分都被切断,“70%的接口断了,其他的很多也不稳定,一周换了三次”。首先停掉的,是各种爬虫产品。一家大数据公司的创始人于建瑞,发现第二家爬虫公司被抓后,在公司召开了紧急会议。“爬虫部门业务暂停,数据库和服务器上所有的爬虫数据全部删除,即便是脱了敏的。”于建瑞决定“壮士断臂”。删除数据的第二天,爬虫部门马上“裁员十几人,转岗十几人”。“第三天,整个爬虫部门从公司完全消失。”于建瑞花了三天时间,将爬虫业务“抹除”。紧接着切断的,是“三要素验证”。在过去,各大运营商下面,都接了很多代理商,后者会提供数据接口,进行电话、姓名等要素的验证。“最近电信停了很多代理商,现在基本不接了。”于建瑞称,最开始暂停的是电信,现在联通和移动也在“缩减代理商”。而各种多头借贷产品,也纷纷下架。“天创、有盾的多头借贷产品都停了,市面上基本找不到多头借贷的产品了。”于建瑞称。金融监管则开始要求自查。11月6日,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向会员机构发布《关于增强个人信息保护意识依法开展业务的通知》,要求会员机构对数据合作方进行排查。“很多被调查的或者有风险业务的公司,都被直接点名,监管要求自查是否和它们有过合作。”于建瑞称,“这其中包括公信宝、白骑士、天机数据、木立征信等多家公司”。10月24日,一张截图在网上流传。截图显示,人行要求各地银行排查与第三方数据公司的合作情况多家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也证实了这一点:“尽管不同区域的要求,可能略有不同,但都是要求停掉和风险公司的合作。”业务停滞的同时,行业也弥漫着惊恐的气息。于建瑞身边每天都有人失联,“出国的出国,被抓的被抓”。“最近,各家大数据公司的CEO每天都在朋友圈打卡,比运动打卡都勤奋。”于建瑞称,这里头的潜台词,无非是“我没事,我们公司也还好着呢”。一家场景分期平台的HR前两天约好了一个面试,结果求职者没有出现,“后来听说,他被抓了”。大数据突然成为高风险行业,行业掀起了一波离职潮。“这段时间,我们收到了大量来自数据行业的人员简历。”上述HR表示。而各大数据公司,也开始裁员。“榜上有名的数据公司几乎都在裁员。”一家金融机构的风控总监称,被裁的员工中,基本有一半都是技术人员。“这些公司的裁员率和离职率起码有50%,技术部门甚至达到了70%。”02成本激增实际上,金融科技发展的基础和养料,就是大数据。整个数据行业的停滞,导致金融业务受到巨大影响。“80%的金融公司都收缩了。”于建瑞称。一些平台,只能针对老客户放款,不再新增;稍微激进一点的平台,就开始凭感觉放款。“较为资深的从业者,都会对自己用户的画像有概念,大概知道哪些人是优质人群。”一家场景分期平台的风控总监李扬称。他们比对着过往的好客户画像和逾期客户画像来放款,“逾期率也还可控”。但如果想维持以前的业务量,就意味着各项成本的增加。首先,是数据成本的增加。“正规的数据公司和央行征信,其实可以覆盖行业70%到80%的数据需求。”一家第三方征信机构的创始人王海峰表示。只是,金融行业需要付出更高的合规成本——合规的数据,价格自然要贵一些。“它们的成本高了约60%。”数据宝CEO汤寒林称。其次,是核验成本和人力成本的增加。摩托车分期服务商骑呗科技的风控专家姚奕称,受爬虫风波的影响,他们获取第三方数据的渠道减少了50%至70%。为了维持业务运转,他们只能要求用户提交更多的纸质资料,并增加人手,用人工的方式核实用户信息。“之前查询一条信息,只需要一两秒,成本在几毛钱到几块钱之间。现在靠人工核实,可能需要几分钟甚至十来分钟。”之前审核只要约10分钟,现在为30分钟。“此外,人力成本也增加了30%至50%。”面对现在的数据困境,有一些平台尝试自建风控和爬虫。“搭建一套爬虫系统,保守估计需要6个人,至少三个月,开发成本就得万。”于建瑞称。而后期的维护成本更高。“比如说,为了反爬虫,运营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