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东湖区南优北拓西联东扩空间

城市更新之宜业

从公元前年灌婴筑城到21世纪初,南昌的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集中在如今东湖区的城区范围内。多年来,靠着全省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的加持,东湖区成为“闾阎扑地”“舸舰弥津”的物阜民丰之所。

新世纪,南昌从“滨江发展”迈入“跨江发展”时代。省、市行政中心西移,城市商圈扩散后,东湖区面临区位边缘化、产业空心化、竞争白热化的严峻挑战。

如何破局?

“没落的贵族”

东湖区青山南路蓝海夜市街开了一家烧烤店。小店装修考究,环境上乘,“吃货”争相前往。但与该品牌烧烤在红谷滩新区开的另一家店相比,人气差了“几条街”。红谷滩新区店面积没这里大、环境没这里好,可生意却好得没法比,食客晚上12点去消费还要排队。

同样品牌的烧烤店,为什么那边“人等位”、这边“位等人”?东湖区委书记刘闯分析认为,东湖区年轻消费人口不足是主要原因。

调查数据显示,年东湖区人口47万,年为45万。这表明,随着城市的发展,东湖区的人口不仅没有增长,反而在下降。而且流出的这2万人,大部分是具有强劲消费能力的年轻人群体。目前东湖区的45万人口中,60岁以上的人口超过10万——这还不包括,户口留在东湖、实际生活在红谷滩新区等新城区的庞大人群。

再往前看几年。随着省、市行政中心西迁,大量省直、市直单位搬离东湖,很多数量更为庞大、消费力更为强大的消费群体离开了东湖。

这还不是全部。

随着红谷滩金融商务区的打造,之前布局在东湖区的金融机构、银行总部,也纷纷外迁。仅仅这两年,就有渣打银行、北京银行、江西银行等6家银行总部离开东湖区。上饶银行南昌分行目前在红谷滩新区新建办公大楼,两三年后也将搬走。这些金融机构的离开,同时带走了证券、担保、保险等相关金融机构——金融业,一直是东湖区的财税支柱……

还有——

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以及兄弟城区城市综合体等现代商圈的打造,东湖区传统的八一广场-中山路商圈的优势不断被稀释。对以商贸服务业为主要产业的东湖来说,消费群体流失带来的“釜底抽薪”,和业态迭代、商圈群起带来的竞争白热化,让东湖区的现代服务业面临多重挑战。

还有——

随着城市的扩张,集聚在东医院、学校,也前往各个新城区建设分院、分校……

东湖区发改委副主任李吁红说,东湖区面临存量流失严重、增量不足突显的发展压力。作为老城区,东湖区土地价格和房屋租赁成本较高,与兄弟县区相比,东湖在土地供应、融资渠道、财税政策等方面没有优势,对以项目、资本、人才为载体的城市内部存量与外部增量的集聚能力不足。

统计显示,从年到年的10年里,东湖区的主要经济指标,GDP、固投、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连成曲线都是一路向下。而且这种向下不是一年两年向下,是持续不断地下降。

年7月初到东湖工作时,刘闯感受到干部群众普遍弥漫着一种“失落”的情绪,大家自嘲说自己是“没落的贵族”。

大家都很迷茫:省、市行政中心外迁带来的“区位边缘化”、金融机构过江发展带来的“产业空心化”、线上线下夹击带来的“商贸服务业竞争白热化”下,进入“后政治中心时代”“后工业时代”、遭遇兄弟县区“全方位包抄”的东湖,何去何从?

刘闯说,东湖的“突围”之路,就是坚持产城融合发展理念,通过“城市更新”,向旧城改造、土地集约利用和二次开发要空间,在存量更新和增量创新上谋突破,以生产、生活、生态的统筹布局,实现东湖生产更加兴旺、生活更加幸福、生态更加宜居。

为此,东湖区提出了“南优、北拓、西联、东扩”的城市空间发展计划。

南优,即以滕王阁景区和百花洲景区融合发展为引领,以省政府搬迁地块置换、旧城改造、地铁商圈等为契机,优化八一广场—中山路—滕王阁核心商圈,集聚人流、物流、资金流,提升现有商业氛围,改善居民生活设施,塑造核心城区品质。

北拓,即做好扬子洲总体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工程建设和农民安置等相关工作,适时启动扬子洲开发,拓展东湖城市发展空间。

西连,即连接沿江北大道、滕王阁、紫金城、青山湖西岸,打造沿江总部经济带,提升现有商业品质,与红谷滩形成一江两岸的产业发展格局。

东扩,即全面开发建设青山湖西岸地块,着力打造南昌总部集聚区和高端商务区,带动洪都大道、青山路商圈的提升。

“七连爆”

年9月15日23时57分,两声巨响后,八一大桥旁曾经的“南昌第一高楼”裕丰大厦应声倒下,被成功爆破拆除。

上世纪90年代初,高26层、米的裕丰大厦竣工落成后,超过年建成,高24层、91.9米的经济大楼(现东方豪景花园酒店),成为南昌第一高楼、江西第一高楼。

裕丰大厦早年曾是经国家旅游局(现文化和旅游部)批准的涉外三星级酒店,因经营不善,几次易主。年的一场大火让裕丰大厦损失惨重,也从此“一蹶不振”,之后便一直闲置。随着南昌城市的发展,裕丰大厦逐渐成为影响城市形象的“伤疤”、制约城市发展的“掣肘”。

“命运多舛”的裕丰大厦虽多次尝试拆除,但始终没有实质性进展。裕丰大厦建筑面积约1.7万平方米,重2.1万吨,爆破拆除需炸药公斤。如此规模的独栋建筑爆破工程在省会中心城区十分罕见,且大楼南面离八一大桥引桥处最近距离只有15米,北面离最近居民楼仅55米,难度系数极大,尤其对地铁运行的影响难以估量。随着南昌地铁2号线盾构施工在穿越赣江后,不断向阳明路推进,留给裕丰大厦“破旧立新”的“窗口期”越来越窄。

在此背景下,经过科学论证、周密部署,东湖区果断实施了裕丰大厦爆破任务,排除了城市建设路上的隐患,同时为未来发展腾出了空间。

裕丰大厦不是东湖区近年来爆破拆除的唯一一栋高楼。在裕丰大厦爆破拆除的前后12个月时间里,东湖区爆破拆除了7栋高层建筑。除了裕丰大厦,还有江西省首家涉外三星级宾馆青山湖宾馆,以及西迁到红谷滩新区办公后的原省直单位的5栋办公楼。

腾出旧笼换新鸟。

年以来,东湖区共实施26个旧改地块、78.35万平方米、户的征迁,为发展拓展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为产业项目的落地提供了承载平台。

目前,原青山湖宾馆地块项目建设快速推进。原裕丰大厦地块已于年8月挂牌出让,总投资10亿元的慧铭广场项目已开工建设,将打造一个集高端写字楼、商业为一体的商务综合体。

直面“产业空心化”,东湖区推进实施动能转换的“破立并举”,一方面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式,打破对资源的路径依赖,一方面依托得天独厚的文教卫体资源,培育“幸福产业”集群。

在立的方面,东湖立足人口老龄化实际,依托丰富的医疗卫生资源,着力培育壮大一批以健康、绿色、时尚、智慧为特征的“幸福产业”集群,大力推动“文化+旅游”“健康+养老”“体育+健身”等关联性产业融合发展。

在12月9日召开的东湖区“三请三回”暨现代服务业(上海)招商推介会上,北京宏福集团投资6亿元的南昌金手杖康养社区项目签约落户。该项目以提供高品质的养老服务为核心,涵盖健康管理、医疗保健、康复训练、生活服务配套等内容,同时联动人才培训、品牌管理等上下游产业,将建成一个集养老、康复、培训于一体的综合性现代服务产业化项目。

面对后工业化时代,东湖区盘活辖区的工业遗址和留存,在成功培育和发展樟树林文化创意产业园、艺术街区、豫章1号文化科技产业园等一批文化创意园区的基础上,利用空置多年的原江西省外贸储运公司老旧工业厂房,与世界五百强招商局集团合作,投资5亿元打造东湖意库文化创意街区项目。

同时,东湖区着力挖掘底蕴深厚的文化积淀,结合百花洲历史文化景区打造,在环湖路引入高档咖啡馆,打造一个慢生活圈。在苏圃路以沁庐旅生活广场为核心,打造夜市经济一条街,塑造能展现南昌“襟三江带五湖”水乡气质的苏圃春蔬、中山印象两条街区;同时,汇聚生活精品酒店、运动娱乐集成店、南昌“老字号”时鲜楼等元素,打造一个集美食、美居、美景、运动娱乐、文化休闲于一体的城市微旅目的地。

通过城市更新,推动产业兴盛。东湖区推进产业的集聚、集群、集约发展,依托街区改造、项目引进,致力走出一条风貌重现、功能重塑、产业重构的转型升级新途径——

依托医疗资源分布,在洪都北大道、阳明东路、八一大道、青山南路一线,重点发展健康养生服务业。

依托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分布,在榕门路、民德路、环湖路、豫章路、三经路、佘山路一线,重点发展文化创意旅游业。

依托扬子洲区位优势,规划重点发展都市工业。

依托千年商业沉淀,在中山路、胜利路、象山北路、青山南路一线,重点发展现代商贸业。

依托旧改腾出的空间,在下正街、三经路(上、下沙窝)、青山湖西岸沿江一线,重点发展楼宇(总部)经济。

依托江西金租、浦发城投、浦发市政等新金融机构入驻,在八一大道、中山路、阳明路一线,重点发展现代金融业(新金融、类金融)。

“东湖区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融合方向,培育壮大新兴动能,推进城市更新步伐。”东湖区发改委副主任李吁红表示,东湖区将主攻健康养生服务业、文化创意旅游产业、互联网信息技术服务业及都市工业、现代商贸业、楼宇(总部)经济、现代金融业六大产业,形成“6+X”产业发展体系,以产业大发展支撑实力提升,以实力大提升推动高质量发展。

新地标

12月21日,冬雨霏霏。中山路、象山路交叉口,两台黄色的起重机,默契地挥舞着“长臂”,将蓝底白字的百盛中英文店招吊装在一座新建大楼的大门玻璃幕墙上。这栋建筑的原址,是黄庆仁栈华氏大药房总店大楼,后者于年7月因地铁建设被爆破拆除。再过几天,这栋新建的物业将开门迎客。这块沉寂7年之久的土地,也将重新焕发生机。

这处八一馆地铁上盖的百盛商业体项目,其前身承载了众多南昌人的记忆,黄庆仁栈华氏大药房、中山路菜场、时代婚庆婚纱、中山邮政局、金光大舞台等。

东湖区投资促进局副局长涂雅悦说,百盛商业体项目是全省首个双地铁(1号线、3号线换乘站)商业综合体,同时又是省内最大地铁上盖大型城市商业综合体,总建筑面积6.5万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3.6万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2.9万平方米。今年5月,百盛集团竞得商业体部分经营权,租赁期12年,将建设时尚轻奢体验性强的百盛潮馆,打造年轻人喜爱的“网红打卡地”和老城区商业的“新街口”。预计年销售收入8亿元、利税万元。

敢于打破旧地标,善于建设新地标。

除了百盛商业体项目,在原省政府大院省直机关大楼爆破地块上建设的南昌苏宁广场项目,将成为江西商业及城市建设的新地标。

年7月,东湖区省政府大院五幅地块的国有建设使用权均由苏宁置业竞得,苏宁首次进入南昌市场,占据南昌核心地段。苏宁广场总投资85亿元,项目位于八一广场商圈的核心区,紧临八一广场和北京西路,商业氛围浓厚,周围聚集了万达广场、财富广场、百货大楼等众多传统百货,于年6月开工。

根据规划,南昌苏宁广场项目总建筑面积约60万平方米,其中商业规划约20万平方米,办公约1.7万平方米、酒店4.6万平方米,将打造成南昌首个重奢金标苏宁广场、15万平方米超5A甲级写字楼、五星级酒店、高端住宅等多种业态。商业计划引进国际一线品牌,围绕苏宁智慧零售进行线下布局,充分发挥苏宁控股集团全业态线上线下融合的O2O模式优势,打造全国领先的集零售、餐饮、休闲、娱乐为一体的高端购物中心。

旨在打造新文化创意地标的东湖意库项目,位于洪都北大道东侧,毗邻青山湖和赣江南支,紧邻青山湖景区,占地6.3万平方米,将重点布局可持续发展产业,以“艺术主题,开放性空间,场地记忆特征”为亮点,在融入艺术馆、时尚书店和创客空间等各种现代元素的基础上,打造集文创、创意办公、时尚表演、文化交流、艺术体验和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文化创意高地。目前项目一期建设已经完成,明年将整体开放。

城市更新是一个标本兼治的长期过程,用力多,见效慢。经过3年多的努力,东湖区主要经济指标止跌企稳,运行曲线正在向L型转变。

今年前三季度,东湖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02亿元,同比增长8.2%,服务业增加值完成.65亿元,增长8.3%。

刘闯说,我们要通过城市更新,在把下降曲线变成L曲线的基础上,争取早日实现U型回升。

城市更新之宜居

一座城市就好比一个有机的生命体,城市更新就是她的新陈代谢,作为一种自我调节机制存在于城市发展的运行规律中。

楼还是那栋楼,房还是那套房,路还是那条路,人还是那个人。只是,时过境不迁,就难免被时代抛弃。要让城市继续承载过去的使命,就必须让老城区“与时俱进”。

老房子的乡愁与民生

东湖区是南昌城的发源地,这个“襁褓”孕育了现在的大南昌,也成就了很多人的人生梦想和事业抱负。

东湖区一位领导干部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多年前,一个从东湖“走出去”的领导来调研时,顺带在自己当年居住的小区转了一下,随后不无感慨地说:“当年能住进一套有独立的卫生间、独立的厨房的小居室,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啊!可你现在要是再送一套这样的房子给我,我也没法住了。房子间距小,采光、通风都很差,没有电梯我也爬不上去,小区卫生不好,你看现在院子里还有烧煤球炉的。”

老城区老旧小区的居住环境,一度是很多人的“槽点”。

随着城市扩容发展,城市外围新建的现代住宅小区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既完善了城市形态,也有效推动城市人居环境的提升。而在老城中心区,由于大量小区建设时间较为久远、设备老化、配套设施短缺等现象普遍,城市人居体验呈现“空心化”势头。

彭家桥街道文教路号庭院位于南京西路与文教路交界处,是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电子仪器厂宿舍,有14栋27个单元,户居民。庭院居民绝大多数是老人,在这里住了几十年。“安土重迁”的老人们,对庭院既有不舍,也有无奈。

由于基础设施薄弱、有效管理手段缺乏,庭院环境普遍“脏乱差”,管线乱吊乱挂、楼房墙面老化、花坛破败不堪、周边杂草丛生……

早在年,市民林女士一家就从阴暗潮湿的豫章后街宿舍楼搬迁到了红谷滩新区的电梯房中。林女士家的新房多平方米,三室两厅,南北通透。林女士直言,不愿意再回到老城居住,“老房子用来想想、怀怀旧是可以的,真要回去生活就不现实了。别的不说,我车都没地方停。”

随着新式高档小区的出现,老城区的“握手楼”“亲嘴楼”逐渐失去了对年轻市民和外来人才的吸引力。而留不住人,也就吸附不了经济发展的动能。

老旧小区改造并非易事。“老旧小区改造涉及的人群广,面临的问题多,辗转腾挪的空间有限,对社会治理能力的要求更高。”东湖区城建局副局长费永华说。

“小区改造不是刷两面墙就完事,要看老百姓真正需要什么!”市民涂先生在外地旅游时,发现有的城市部分建筑外表虽然不算光鲜靓丽,但有一点,他们的小街小巷,越往里走,晚上越是亮堂。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了让居民晚上出门时,心里踏实,更有安全感。

老旧小区改造,有绿化、亮化、美化就够了吗?不,市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还包括绿地广场、文化休闲等。

“城市更新中老旧小区之所以难,既有历史遗留的老问题,又有城市发展带来的新问题;既有建筑设施老化的硬件问题,又有治理能力跟不上时代需要的软件问题。”江西省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胡孝桂说。

“三问一说”小区改造

老旧小区事关百姓民生。东湖区老旧小区改造不搞区别对待,坚持普惠原则,目前已对全区个老旧社区中的33个实施改造,惠及居民户。

“在城市更新中,东湖区不搞‘富丽堂皇’的工程,不搞‘高大上’的项目,而是注重以人民为中心,紧扣‘三问一说’,事前问需于民、事中问计于民、事后问效于民和全过程解说着力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东湖区区长高辉红表示。

问需于民。东湖区在城市更新项目确定或工作开展前都坚持“问需于民”,以有针对性地解决好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痛点问题。高辉红说,老旧小区改造,越是下面的意见越重要,于是区政府把工作交给街道,街道把工作交给社区,社区再召集居民开征求意见座谈会,问群众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是什么,以此确立老旧小区改造的重点。

在豫章街道江药社区的“微改造”中,完成了路面平整、下水道改造、停车位划定等工作后,还剩下一片空地,而这片空地用来做什么,就全由百姓说了算。经过居民讨论、投票,最终大家决定建一座凉亭,夏天大家可以乘凉,冬天可以晒太阳。

“问需于民”才能真正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服务。通过“问需于民”,东湖区以群众票决的方式,先后实施了南湖、北湖2个精品社区建设,以及江药社区、马家池社区等10个老旧小区“微改造”,得到了群众的广泛好评。

问计于民。在城市更新中,怎么改?改成什么样?东湖区让百姓出谋划策,更多地依靠民力、开启民智,从群众中征集解决问题的好办法、金点子,发挥出他们的主体作用。

百花洲街道在小金台社区老旧小区“微改造”时,成立了小区微改造建设委员会,广泛汲取群众的智慧,收集各类意见余条,把小区“微改造”和小金台社区“1+5+X”邻里中心建设结合起来,促进了社区“微改造”更有针对性、更具普遍性。“在改造中,有一些居民,尤其是年纪偏大一点的居民,如退休的一些老同志、老干部非常支持,而且积极参与,出谋划策的同时还帮我们当‘吹鼓手’。”高辉红说,在问需于民的基础上问计于民,使老旧小区改造推进十分顺畅。

问效于民。“社区改造的效果好不好,不是区政府说了算,不是街道说了算,也不是社区说了算。谁说了算?老百姓说了算。”高辉红表示,改造后要问效果,百姓满意不满意、喜欢不喜欢、答应不答应。在问效的同时,东湖区还向居民问“失”:问社区居民还有哪些地方改造不到位?在推进工作的过程中,还需不需要作哪些改进,以此推动后续旧改工作的开展?

五纬路号“美福庭院”是下沙窝社区的一个庭院,由于单位改制后长期无人管理,庭院脏乱差问题严重,年初被评为“不清洁庭院”。经过环境综合整治,庭院变得“美靓精”,后来居民提出要给庭院取个名字,于是就选了“美丽南昌·幸福家园”中的“美”和“福”两个字,给社区取了一个新名字。

在完成10个老旧小区“微改造”后,社区党员干部利用工作接触和上户宣传等机会,多次听取和了解群众对老旧小区“微改造”的意见建议。在这个问需、问计、问效的过程中,社区、街道、区政府职能部门对社区改造的认识一次又一次地得到深化和丰富,决策也一次比一次变得更科学和更精准。党委政府与居民百姓之间的良性互动,变得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和谐。

全过程解说。“最初,我们以为有‘三问’就够了,其实远远不够。在推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还要加大宣传力度,加强与市民百姓的沟通。只有有了充分的沟通,才能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得到老百姓的理解和支持。”高辉红说,通过全方位立体式的宣传,告诉周边居民项目要做什么,准备怎么做,做成后是什么样子,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什么不利影响等。这一点,上海做得比较好。上海在启动一项工程时,会在地铁口等人流量聚集处张贴宣传单,详细介绍工程的地点、内容、工期时长,甚至公布项目负责人的联系方式,建立起与市民有效沟通的桥梁。

善事善为。东湖区在实施城市更新项目中,始终坚持全过程的宣传与互动,让居民群众真正了解项目实施、工作开展和服务群众的态度、进度和温度。做到在为民服务解难题上,把事情说明白、把疑问说清楚、把工作说到位,最大程度争取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把民生实事办成利民好事。

“中西医结合”治水

湖水清澈,水草清晰可见,凫趋雀跃,岸边民居、花草绿树倒映其中……在多数都市人心中,这种如诗如画的美景也许只在景区或偏远乡村才难得一见,但这是东湖区贤士湖公园的真实写照。

作为一座名副其实的“水都”,南昌仅老城区就有东湖、南湖、北湖、西湖、青山湖及贤士湖等10个湖泊。这些内湖流畅性差,在20年前经截污、清淤、换水后,水质均达到景观用水水质标准。然而,此举治标不治本,这些“死水”数年之后又重现黑臭面目。

东湖区因水而名、因水而美、因水而兴,水是东湖区的绿色之源、生态之本。东湖区立足生态优势,以水为脉,大力推进水环境治理,让河流、岸线、景观、道路与城市设施自然衔接、融为一体,在提升城市品质的同时,不断满足市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12月22日,走进贤士湖公园,便能观赏到波光粼粼的湖面及错落有致的园林景观。走近湖边,透过清澈见底的湖水,可见绿意盎然的水草。

贤士湖公园南与贤士二路毗邻,北与玉带河相接。整治前,淤泥蓄积,水体黑臭,严重影响了公园整体景观及周边居民生活环境。改造后,新建成的亭台楼榭、石雕景观等园林建筑令人心旷神怡,蜿蜒曲折的湖边小道,加上从赣江引入的活水,使整个公园充满了小桥流水的江南韵味。

66岁的吴斌是原江西造纸厂退休工人,从小就居住在湖边。他告诉记者:“上世纪70年代以前,贤士湖藕塘连片,湖水清澈透明,水鸟、鱼虾随处可见,但80年代之后就逐渐被污染,变成了黑水塘。现在湖水清了,环境美了,我又找到了儿时的回忆!”

东湖区城建局局长万晓荣告诉记者,去年8月起,东湖区开始试点治理贤士湖水体,借鉴杭州等城市成功治理内湖的案例,走市场化道路,从上海一环保科技企业引入先进的生物工程技术,利用食藻虫试点进行贤士湖水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经过3个月的治理,湖水回归自然的清水状态。半年时间,满湖水草的高度就达80厘米。“通过食藻虫引导水体生态修复,构建‘食藻虫-水下森林-水生动物-微生物群落’共生系统,通过虫控藻、鱼食虫等形成食物链,恢复沉水植被主导的水生态系统,将地表水质提升为Ⅲ类,水体透明度超过了1.5米,还原了一个碧水通透的贤士湖。”万晓荣说。

“水清岸绿,是一座城市优秀生态环境的体现,更是人们对美好家园的向往。”东湖区委书记刘闯将贤士湖水质治理形象地比喻为“中西医结合”疗法。其中的“中医疗法”,就是生物疗法,指的是在湖内种植四季常绿水草,投放食藻虫控制生态修复;“西医疗法”则指对周边污水管网进行截污,切断“病根”,使污水全部进入城区主管网。两者有效结合,才构建了“水清、岸绿、鱼游、景美”的生态水体及生态驳岸景观。

今年,东湖区以贤士湖水环境治理为样板,启动了百花洲东、南、北湖水生态治理项目,以“系统性治理”为基本原则,以“维护良好水质、改善污染水体、保障地区水环境安全”为目标,引入“食藻虫引导的水下生态修复及水体生态系统构建技术”,全面改善东、南、北湖水体水质,构建起结构完整、功能完善的水生态系统。

此外,为全面提升东湖水生态环境,东湖区实施了玉带河截污提升工程,引用赣江活水活化,彻底消灭黑臭水体;开展赣江右岸环境综合整治,维护赣江右岸水环境;启动赣江右岸八一桥至二七路段排污口截污工程建设,全面实施扬子洲中心渠清淤工程。同时,东湖区按照“分级负责、属地管理、条块结合”的原则,积极构建“管理、治理、保护”三位一体的责任体系,实行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河长制,加强部署、调度、巡河、督导,实现合作共治,实现水资源从河到湖的无缝隙保护。通过实施水环境治理,引水进城、河湖连通,东湖让水流了起来、动了起来、美了起来,一幅“城在水中、水在城中”的美丽画卷徐徐展开。

城市更新之宜游

一位清华大学教授说,外地人到南昌,就是去看滕王阁、百花洲、水观音亭、佑民寺,朱德故居、贺龙指挥部旧址等。对南昌来说,对游客来说,这才是南昌,这才是“老南昌”。

东湖是南昌的发源地。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有故事,每一块石头都会唱歌。和别的城区不同,东湖区的城市更新,除了要“推陈出新”,还要做好城市文化的保护、发掘、传承工作。

文化古建“隐于市”

中国当代著名艺术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艺术系主任白明教授在调研东湖文化遗存时说道:“东湖尽藏赣鄱千年文脉,更是江西的文化穴位、精神高地所在。”

白明教授所言非虚。相关研究表明,南昌自灌婴建造土城伊始,官府驻地就设在今天东湖区的民巷、后墙路、邮政路一带,后来历代的城池扩建,也基本以此为中心,继而向南、东、北逐步拓展。在千百年来的城市演变进程中,东湖区曾长期处于南昌乃至江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位置,底蕴深厚。

如今,“豫章十景”中的滕阁秋风、章江晓渡、龙沙夕照、东湖夜月、苏圃春蔬,“南昌七门”中的“接官送府章江门”、“将军凯旋德胜门”、“哭哭啼啼永和门”,“十大乡贤路”中的阳明路、榕门路、象山(北)路、子固路、叠山路、渊明(北)路在东湖区,滕王阁、佑民寺、百花洲、朱德故居等景点遍布全区。

说“千年南昌看东湖”,一点不假。但随着城市建设,“时人不识凌云木”现象一度出现,“深藏”于街巷中文物、遗址少有人闻。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为改善城市居民住房条件,东湖区进行了20多年小规模、高强度、片段式的开发建设,一度造就了城市文化没落的尴尬局面,导致旧城无法与现代接轨,生机逐渐消失。

南湖路8号小洋楼,曾是省政府直属公房,该楼建于年,但一度被“蓝边碗”餐饮店、“昆仑媱”美容店租用。小洋楼外墙和内部装饰保留了最初的建筑框架,但是整座建筑内外部已重新装饰,找不到任何历史建筑的痕迹,整体建筑从内到外,给人第一印象成了一个“仿古”建筑。

这是历史建筑开发利用时,出现较为突出的“破坏性开发”现象。在很多地方,都存在对历史建筑的超载开发或错位开发行为,他们追求“整饰一新”,甚至“拆真文物,造假古董”,破坏历史信息,损害了历史建筑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追溯其原因,在于保护无“力”。“目前,东湖有历史文化建筑余处,各级文保单位11处,国家A级景区及特色旅游景区(景点)10处,非遗保护名录14项。”东湖区文广新旅局副局长刘斯韵表示,在文物保护方面,东湖文物保护专业人才短缺,编制不足,没有像其他县区一样设立专门的文物管理所,无法进行专人专事管理。

沧海桑田几变迁。随着南昌城市建设快速发展,一大批现代建筑和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不少历史建筑被拆除,或是在现代高楼大厦中成为“孤岛”,失去了原本的建筑环境风貌,“老南昌”淹没其中。

胜利路38号的清代民居,地处步行街繁华地段,但左右两边皆为高楼,前后两面又完全被高大的围墙挡住,路人根本不知围墙的另一面“别有洞天”。这种“大隐隐于市”而不为人知的历史建筑,不在少数。

千年古刹佑民寺,在年改造之前,被湮没在四周林立的“握手楼、亲嘴楼”之间,看不到绿、透不了光;江南名楼滕王阁当年“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壮观盛景,也打了很大的折扣……城市的发展,让许多散落在东湖的城市记忆,成了一段段夹杂在一栋栋高楼之间的“只言片语”,无法串接起南昌的历史。

尤其是随着新城的崛起,东湖区曾经的繁华,更有着不断走向沉寂的危险。从省会城市核心老城区变为中心老城区,经历政治中心迁移,当年的文人聚居区变为低收入人群聚居区,人口结构变化,致使文化氛围缺失,由此老城的活力不可避免地受到抑制。

在城市更新中,如何避免破坏历史建筑及其环境风貌的原真性?如何在经济快速发展中使历史建筑成功融入到现代化的城市中?如何在老城改造中做好历史建筑保护等?这些都是迫切需要解答的问题。

让文化遗存“重见天日”

刘闯说,东湖城市更新实行“拆、改、留”并举,拆出发展空间、改善城市功能,“留”则是留住文脉,系统梳理城市历史记忆,打造以“文化之旅”为核心的东湖人文历史文化旅游线路,全面实现东湖优美的自然风貌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完美交融。

为摸清“家底”,东湖区组建了一支由文史、古建筑等专家学者构成的专业历史文化遗存普查队伍,对全区历史文化遗存展开全面普查。在此基础上,对普查出的历史遗存和文化古迹进行分类并登记造册,同时梳理其历史沿革。另外,聘请专业机构利用航拍、AR等技术对历史文化遗存实行场景、风貌还原,为改造修复保留珍贵影像资料。

东湖区瞄准找回城市记忆,实现老城复兴,提出了“打造历史文化名区”的目标,不断地“凿出”历史、“唤醒”记忆,以八一南昌起义旧址为代表的红色文化,以明朝藩台衙门、民国南昌行营为代表的衙署文化,以佑民寺、建德观为代表的宗教文化,以东湖书院、南昌贡院为代表的书院文化,以张九龄、苏云卿为代表的隐逸文化,在这里逐步发掘。

象山北路的南昌红色记忆展示馆里,经常人头攒动。无论是充满回忆的红色藏品,还是VR模拟体验,都让人眼前一亮。运营不到一年,已经有近3.5万人入馆参观,这里也成为市民和外地游客乐于参观学习、接受红色文化熏陶的去处。

南昌红色记忆展示馆建筑始建于上世纪40年代,前身为南昌电影公司行政大楼,是南昌市文保单位,建筑面积平方米,建筑风格为中西合璧式三层砖瓦结构。年,东湖区启动象山北路周边地块旧城改造,该建筑被完整保存下来。年6月,东湖采取与社会红色收藏家合作共建的方式,启动了南昌红色记忆展示馆筹建工作。

南昌红色记忆展示馆的打造,是东湖推动“老宅重生”的一个成功案例,为历史建筑增加了历史文物、文化艺术等新的内涵。近期,东湖区正对八一公园内靠近贡院井的仿古建筑“一壶春”(原大益茶馆)进行改造,打造梁书美术馆,让这些老建筑继续“讲述”他们的历史,让历史文化看得见,让历史故事可呈现。

在保护好历史城区的传统风貌和整体环境方面,东湖区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原则,注重在厚重的历史积淀和丰饶的文化资源中把握、定位东湖的发展,实现传承文化、保留遗存与城市更新的平衡。

在拆旧中“淘出”历史。年,东湖区投资7.8亿元,启动环民地块改造一期15.亩、4.1万平方米的征迁工作,千年古刹佑民寺的门庭从此得以打开。通过拆旧,东湖区把每段路、每条街、每处景中有保护价值的部分剥离出来,让湮没在高低群楼中的文化符号、文化遗迹“重见天日”。

在修复中“唤醒”历史。对特有文化符号、文化遗迹等古老建筑,东湖区坚持修旧如故,唤醒“活的历史”,先后完成胜利路民国风情步行街、三经五纬文化街区、榕门路唐风宋韵等特色街区改造,并积极推进刘将军庙民国风味社区改造,既实现历史街区和社区的文化重塑,又赋予其鲜活的时代色彩。

随后,更大范围的百花洲景区提升改造工程随之启动。按照“功能完善、景观提升、交通优化、文旅融合”的核心理念,承载着南昌人记忆的八一公园拆墙透绿,全面融入街区。周边苏圃路沿街立面改造提升工程也拉开序幕,重现老城区市井文化的风貌特色,并把东湖、南湖和北湖连成一体。

千年人文荟萃的东湖,正成为南昌撩人心弦的一方乡愁之地,那些隐匿在城市角落里的老建筑,正焕发出新活力,延续着自己的文化生命力,传承着城市的历史与文脉。

专家:慎防“建设性破坏”

百花洲,一边是绿茵环抱的佑民寺,一边是碧波荡漾的南北两湖,一边是正全面伸展的八一公园,这些散落在城市中的“玉珠”,正突破重重屏障,不断地串接、连线、融合,讲述着“老南昌”的故事。

东湖作为南昌文化的集中展示地,文化遗存主要分布于南起中山路、北至阳明路,西起沿江北大道,东至八一大道的4平方公里范围内。“之前完成的滕王阁景区周边、榕门路改造以及当前我们正在推进的百花洲景区周边环境综合改造,都是为了打通历史文化节点,实现文化遗存在空间上的互联互通,最终形成‘古、绿、红、宗’四色文化交融互动的有机脉络,进而建设南昌历史文化名区,打造东湖文化旅游产业金字招牌。”东湖区委书记刘闯说。

当前,东湖正致力于打造一条从滕王阁出发,以民德路为主线,最后至八一大道,涵盖滕王阁、建德观、百花洲、抚藩臬道衙门、贺龙指挥部旧址、朱德故居、江西革命烈士纪念堂等传承南昌历史文化的“大主轴”。

江西省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胡孝桂认为,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中后期,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城市建设的主线已经由增量扩张进入到存量提升的转型阶段。城市既有存量土地的复兴,将从简单的物质环境的更新,逐步走向街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全方位复兴。

在城市更新中,东湖区怎样做才能使城市发展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相契合?胡孝桂认为,当前城市更新已从粗放式、拆-改-留开始转向为细节化、留-改-拆,走向了人文化。城市文化对于城市治理、规划和建设的作用价值尤其明显。在不断更新的过程中,老旧城区、历史街区、郊区古城、古镇风貌、工业区转型等,都可以用来体现城市风貌,进行活性地利用与历史保护,从而起到有效的设计、规划与治理的作用。因此,对东湖乃至南昌的城市更新来说,不能停留于物质空间层面上的美化、重建,而要与城市的总体定位和产业转型升级联结起来,进一步延伸城市功能更新,挖掘出城市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慎防“建设性破坏”,做到保留城市的传统文化特色。

“在旧城区的改造提升进程中,南昌市、东湖区可以充分整合‘三色’资源,以红色旅游为龙头,以绿色、古色旅游为依托,对南昌的古色文化、红色文化、现代工业文化以及绿色生态文化进行保护和完善,特别是以滕王阁、八一起义纪念馆、新四军军部旧址、西山万寿宫、八大山人纪念馆、安义古村群、海昏侯墓、百花洲等区域的建设和改造为载体,开展‘天下英雄城——南昌’品牌创建,为南昌市留住城市‘文脉’。”胡孝桂说。

胡孝桂表示,东湖区历史文化丰富,在城市更新与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可以依托朱德故居、朱德军官教育团旧址、贺龙指挥部旧址、江西革命烈士纪念堂等景点打造“红色长廊”,在“红色长廊”中植入具有南昌特色的文化广场、文化展廊、景观墙、地面浮雕、主题群雕等形式,打造具有南昌英雄文化内涵的空间节点,彰显东湖独特文化魅力。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28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