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个重磅消息传遍海内外:美国或将突然对卖给中国的LEAP系列航空发动机下手,而这一招很可能切断国产大飞机C的命脉,尽管后来被美国方面否认,但也引发思考:若真如此,C的命运将向何方发展?它的研发团队又该如何见招拆招呢?在纷至沓来的讨论中,有俄罗斯网友发出提醒:别忘了俄罗斯研发的SSJ、MC21客机被欧美处处打压的历史教训,但有一点毋庸置疑:中国航空工业界绝不会重蹈运10的覆辙。
图为此前未能量产的运10客机实际上,断供LEAP系列航空发动机,对于C的影响可以从两方面看待:从航空工业本身的角度来考虑,以及结合其未来进入民航市场、外销他国的设计使命来考虑,而分别顺着这两种思维方式进行思考的人,对C的机型前途又会得出不一样的结论,甚至在乐观与悲观上呈现鲜明的两级分化态度。
实际上,飞机和发动机可以看作两个被整合到一起的独立个体,而只要重量、尺寸等方面合适,同一型飞机往往可以选装不同型号的发动机,例如,著名的空客A客机就同时可以选装CFM56、V两种由不同公司研制的航发,C同样也可以做到这一点。
图为俄罗斯MC21客机实际上,C能够装上的航发还是很多的:即便GE公司的LEAP断供了,理论上普惠、罗尔斯罗伊斯等民用航发巨头也不缺相关产品,必要时还可以求助俄罗斯人,并将他们在MC21客机上采用的PD14发动机借来用用,甚至把伊尔76的D30KP2发动机装上去也从理论上具备可行性,当然了,即便忽视经济效益真的这么做,这种昂贵的引进军用航发估计C也是轮不上的。
不过,作为一款肩负打开中国民机国际市场重担的干线客机,C更多地需要考虑如何向海外飞出去,而不是单纯地想着如何飞起来,而想要顺利收获大量国外订单,国际适航认证的坎是一定要迈过去的,目前国际民用航空业界公认的适航金标准制定者是美国FAA与欧洲EASA,想要通过这两个机构的认证,需要经历复杂而严苛的试飞评估流程。
图为C国产干线客机为了尽快走完这个流程、节约宝贵的时间来尽快立足民航市场,C在设计时便大量采用了已经通过适航认证的机载配套设备,包括前文提到的LEAP发动机,以及美国霍尼韦尔公司的航电系统等其他关键组件,尽管这意味着一定程度上的受制于人,但对于帮助C早日取得国际适航认证而言是完全正确的选择,所以不妨说,这次断供LEAP的传闻最终被澄清反转,实在是一件非常值得庆幸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