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创造价值奋斗拥抱幸福金台资讯

又到“五一”国际劳动节,春风和煦,鲜花摇曳,最美的色彩和热烈都奉献给平凡而伟大的劳动者,让我们牢记今天的幸福与美好离不开千千万万勤奋做事、勤勉为人、勤劳致富的普通劳动者。

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源远流长的五千年中华文明史;因为劳动创造,我国成为全球GDP第二的国家。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逼近万亿元,同比增长6.1%,成绩的背后是亿万人民的苦干实干、辛勤劳动。产业工人、返乡创业者、快递小哥、电商老板、个体从业者……一个个起早贪黑、奔跑忙碌的身影,向世界展现精彩纷呈的“中国发展故事”。

劳动是财富的源泉,更是幸福的源泉。休谟说:“正是劳动本身构成了你追求的幸福的主要因素,任何不是靠辛勤努力而获得的享受,很快就会变得枯燥无聊,索然无味。”虽终日忙碌,但劳动创造能够让人发挥最大的才华、能力和潜在素质,满足自我实现的价值需要,从而触摸到实实在在的幸福。正如一首《幸福在哪里》歌词所写,幸福“她不在柳荫下,也不在温室里!”“她不在月光下,也不在睡梦里!”“她在辛勤的工作中,她在艰苦的劳动里!”每一个人流下的每一滴汗水,都是在用双手和智慧缔造属于自己的幸福,也为共同的中国梦贡献着一份力量。

当下,复工复产加速推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艰巨,唯有依靠广大劳动者的付出与创造,才能实现奋斗目标,托起美好的未来。因此,我们更要呼唤脚踏实地、勤勤恳恳、诚实劳动、辛勤耕耘的奋斗精神,进一步改善劳动者的收入分配、权益保障等制度设计,创造机会均等的公平机制,捍卫劳动者的尊严,让勤奋做事、勤勉为人、勤劳致富在全社会蔚然成风,从而激发每一位劳动者最大的潜能与创造力,共同实现灿烂的中国梦。

5月1日,在滁州市南谯区乌衣镇,电力职工在80多米高空对千伏深(秀)黄(栗树)双回输电线路进行架线施工作业。通讯员宋卫星摄

5月1日,在亳州市谯城区牛集镇猕猴桃种植基地,果农正在树下进行疏花作业。通讯员武清海摄

5月2日,蒙城县涡河蒙城枢纽建设工地节制闸施工现场,工人在紧张忙碌地进行闸墩脚手架搭建。通讯员胡卫国摄

返乡者:投身“希望的田野”

4月下旬的一个艳阳天,在芜湖县花桥镇复兴村惠美家庭农场,农场主李兴华和员工们忙着给桃树抹芽、施肥。

“我和爱人原本在广州工作,年返乡创业。看到村里有农户种桃树的效益不错,我们也将家里的10亩地都种上了桃树。”李兴华说。

种桃,李兴华不是跟风。经过一番调研,她发现当地农户种植的都是油桃,于是流转了亩地,主打黄桃。正当她一身干劲时,年夏天的一场暴雨,淹坏不少桃苗。“那会儿我很沮丧,差点都要放弃了。多亏政府支持妇女创业,给我贷了10万元,亲戚朋友们也伸出援手,我才渡过难关。”李兴华回忆道。

种桃,李兴华讲究方法。为了学习农技知识,年,她先后在六安、郑州、合肥的果树研究机构学习,掌握桃的习性和田间管理技术。“修剪、嫁接、农药管理,全是学问。”李兴华说,她和合肥、郑州的果树专家建立了长期联系,遇到难题及时求教。在当地农业部门的组织下,李兴华还前往上海等地考察果树种植,开拓眼界。

功夫不负有心人。年,李兴华家的黄桃销售额达多万元。“一开始,除了线下售卖,我们还通过发朋友圈的形式,吸引了不少外地朋友购买。因为桃子品相好、味道好,大家口口相传,销售渠道渐渐打开,回头客也越来越多。”李兴华告诉记者。年,惠美家庭农场的桃园面积扩大到多亩,当年销售额达万元,年销售额又翻了一番,达多万元。

趟出了致富路,李兴华还带着乡亲们一起走。她牵头成立了合作社,带动当地20多户农户一起种植桃树,目前种植面积接近亩。“我们向这些农户提供技术服务,帮助他们销售桃子。”李兴华说。不仅如此,在自家的惠美家庭农场,她也带动了80余人就业。

乡村振兴需要致富带头人。“当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返乡创业扶持政策更加给力,相信会有更多的创业者投身‘希望的田野’。”李兴华说。

脱贫户:新生活从“头”开始

一辆电动三轮车,一把椅子,一套简单的理发工具,就是苗庆永流动“理发铺”的全部家当。

今年45岁的苗庆永是阜阳市颍泉区闻集镇杨店村人,天生腿部残疾。妻子患有精神疾病,劳动能力严重受限,儿子在上小学,生活的重担压在他一个人身上。

年,苗庆永一家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低保、残疾人补贴等一系列扶贫政策,使苗庆永燃起了新生活的希望。当时扶贫干部到家里访问时,了解苗庆永有理发的手艺,便鼓励他在集市上摆个理发摊子。年,在村干部的张罗帮助下,苗庆永的理发摊儿开张了,新生活从“头”开始。

“苗师傅手艺好,价格也便宜,在这里剃头很舒服”,这是大伙对他的评价。他努力经营着自己的剃头摊子,给每位顾客理发时都特别耐心,哪怕时间久一点,也要让顾客满意。在他那里理发,很实惠也很方便,乡亲们一律半价。乐观的苗庆永跟他们都能聊得来,小小的理发摊经常围了不少人。

由于杨店集和姜堂集错开逢集,苗庆永的理发摊每天都有活儿干,理发的辛苦钱,加上其他各项收入,这几年,苗庆永每年进项在3万元左右,摆脱了“一分钱掰成两半花”的穷日子。年年底,堂屋里挂上了亮闪闪的“脱贫光荣”牌子。

理发摊让苗庆永重拾对生活的热爱,对他人的关爱。一次在与田楼敬老院老人交谈中,苗庆永了解到该院几十个老人行动不便理发困难,便决定上门为老人免费理发。每月他都带着“家当”到敬老院,为老人理发,风雨无阻,这一坚持就是五六年。

如今的苗庆永仍然在集上摆摊儿,免费为五保老人理发,日子越过越好。“是党的扶贫政策和帮扶干部帮助我脱了贫,我一定会脚踏实地,用双手努力奋斗,早日走上致富路,为乡亲们多做些事。”

个体户:“坚持就是胜利”

“停工一两个月,现在好不容易复工了,能坚持下来就是胜利。”50多岁的王生海是个体工商户,在合肥蜀山区经营着一家餐饮小店,售卖淮南牛肉汤和煎饼,一家四口全年无休。每天起早贪黑,换来小店人气高涨,由于价格实惠味道好,在这条饮食街上,老王家的回头客最多,餐桌翻台率最高。疫情前,每天可以卖出多碗牛肉汤和五六百张香喷喷的煎饼。

4月27日下午5点,人流不算太密集,一个年轻人大踏步走进来:“老板,来碗牛肉汤,两张饼子。”看得出是常客,客人基本都是附近写字楼的年轻人和小区居民,而这么丰盛的一顿,价格只需16元。

“现在,客流在慢慢恢复,但生意依然不及原先,大概只恢复了六成,比以前差多了。”牛肉汤的生意最红火就是冬春偏冷两季,夏季逊色一些。现在大半个春天快过去了,老王不免有些忧虑。“主要是附近写字楼的客流少了,住宅区的居民也不怎么敢出来吃饭,周末生意更差一些。”

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有超过0万家餐饮机构,其中个体工商户占比超过九成,餐饮业的“大半江山”,是由像老王这样一个个早餐包子店、拉面馆等个体工商户支撑起来的,每年创造着数以亿计的营收、吸纳着千千万万的劳动者,为千万家庭带来基本收入。而现在,他们正经历艰难的恢复期。

老王是淮南人,四年前一家人搬到合肥寻找商机谋发展。合肥的市场前景比淮南大得多也更多元化,老王的小生意越做越气派,凭借口碑与实力,他们从最初的临街大排档,做到了这个商业中心气派的饮食街上,虽说每个月的房租要八九千元,但是店面宽敞明亮,干净卫生,吸引了附近丰富的客源,每天小店川流不息,进账不少,一家人一年下来能净赚十多万元至二十万元,辛苦却有收获。

年初的疫情给他们的生活蒙上了一丝阴影,门面房租、水电费、居住房子的租金等等,加起来每月固定支出逾万元,这些都让老王觉得经营吃紧,好在一切慢慢走上正轨。“房东响应国家号召给我们免了半个月的房租,减轻了一点压力。”老王说,希望疫情快快结束,生意全面好起来,他还想5年内在合肥按揭买房置业,一家人在这个城市安下心来,慢慢炖好这一碗香喷喷的“牛肉汤”。

小微企:心里总有一团创业的“火”

“外卖先放那里吧,我等会再吃。”4月28日傍晚,刚接过外卖的合肥枫尚财务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魏成锋,活动一下疲惫的身躯,站在窗前,眺望着天鹅湖繁华的夜景。

虽坐落在高大上的合肥天鹅湖商务区,但魏成锋的企业却是个典型的小微企业。有多小?只有12个人。用魏成锋的话来说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公司专门提供代理记账、报税和注册公司服务,客户都是小微企业和个体户。不少小微企业为省下不菲的会计人工费,让他们公司当“代理会计”,一个月只要元至元。

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很多小企业节省成本找代账,有的就业者也选择自主创业,因此,小型代账公司凭借价格优势,生意反而“逆势上扬”。

“忙得头发昏!我得亲自上阵。”魏成锋疲惫地说,“每天工作12个小时至14个小时,忙得连饭都吃不上。政务服务大厅和税务局到处跑,有时一天只吃一顿饭。”

和多数创业者相同,今年33岁的魏成锋有一番坎坷的经历。9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的他,没有和同学们一样进入大企业或机关事业单位,而是选择卖大闸蟹,首次体验了创业失败的滋味。他住过城中村,睡过网吧,在民营企业打过工,也在家里待业过。不服输的他,心里总有一团创业的“火”。

“做人没有梦想,跟咸鱼有什么分别。”他总用电影《喜剧之王》的台词勉励自己。

年,魏成锋揣着在浙江打工的收入,来合肥再次“下海”。从孤家寡人,发展到一个小型经营团队。正是因为创过业,他深感创业的艰辛,服务小微企业特别用心。他将“服务创业大众,助力创业成功”作为公司的宗旨,一来二去,回头客多了,事业开始蒸蒸日上。

忙碌的代价是:头发掉得越来越厉害。他常笑称,自己从一个“精神小伙”变成了“油腻中年”。

谈及下一步的规划,魏成锋说打算向孵化器性质的综合性服务企业发展,为小微企业、创业者提供“一条龙”服务。“我们既是小微企业,也服务小微企业,创业就是我们不变的初心。”

“小小的天有大大的梦想,重重的壳裹着轻轻的仰望”,魏成锋最喜欢周杰伦《蜗牛》这首歌的歌词。“只要奋斗,就有希望。相信总有一天,我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天。”

建筑工:“工期紧,我得抓紧干”

“1、2、3,起——”随着老宋的口令,一根12米长、多公斤重的钢筋被抬上了弯曲机。

老宋名叫宋开国,今年47岁,是中建五局淮南四宜城棚改项目的一名钢筋制作工。4月27日,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在工地上忙着。

黝黑的皮肤,响亮的嗓门,老宋擦了擦脸上的汗水,停下活儿,笑盈盈地走过来。“我的主要工作就是跟钢筋打交道,9米、12米的钢筋,用切断机、弯曲机,弄成需要的模样。”老宋告诉记者,一根钢筋有公斤左右,他需和工友赵有金一起作业,“我们两个每天制作的钢筋约有三四吨。”“一天下来,衣服都臭得很。手套隔几天就破了,得换。”老宋的爱人陈道平也在工地,主要做些零散活,她笑着说,“现在天气越来越热,给他洗衣服都得多放点洗衣粉。”劳动是一切成功的必由之路,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

最初,老宋在上海从事蔬菜配送工作,虽然比现在的活儿要轻松一些,但是赚得少一些,“我年纪不算大,小女儿还在合肥上学,能通过自己的双手多赚点,我不怕辛苦。”在朋友的介绍下,老宋进入了建筑行业,起初没有技术,他只能做点打杂的活,但是他不甘心,找了个师傅学习钢筋制作,“有了技术,能操作机器,干活更加有动力,现在一年能赚10万块钱。吃喝都在工地,有食堂、伙食不错,有单间,我们夫妻住一起,挺有幸福感的。”

“往年,元宵节一过,我们夫妻两人就出来干活了,今年受疫情影响,一直到3月17日,我才随着项目包车从六安老家过来。”如今,老宋每天早上5点一刻就起床,早餐之后测量体温、刷卡实名制进入工作区,还不到6点,“工期紧,我得抓紧干!奋斗是幸福的、劳动是快乐的,虽然很多人6点钟还在睡觉,但是我们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劳动,我觉得挺光荣。”

项目负责人吴维跃告诉记者,该项目是棚户区改造的安置房,占地面积47.93亩,规划总建筑面积15.3万平方米,建好后,能容纳近千户市民居住。城市的繁荣发展,建立在广大劳动者只争朝夕的奋斗之上。飞溅的焊花,专注的眼神,娴熟的操作……工地上,建筑工人们正用他们的辛劳,为城市的建设忙碌着。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28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