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加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德)意味着两德完成了法律意义上的统一,并成为二战后世界历史上通过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的典型案例。
(一)德国统一之“势”
德国分裂是二战的结果。
二战前德国是统一国家状态。这个统一国家始于年宰相俾斯麦主导下的德国统一。
当然,如果探究更深层次的成因,16世纪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与俾斯麦的统一运动对德意志民族和民族国家的形成具有同等重要的决定性意义。
“某种程度上,历史上德国人说的、写的实际上不是同一种德语,而是很多种德语。直到宗教改革后,马丁路德翻译的《圣经》才赋予德国人一种通行各地的共同书面语。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这种普通话成了维系德国人唯一的纽带。”[1]这是发生在德国的“书同文”。
19世纪建立的第二帝国使德国人在语言文化基础上终于有了一个统一的民族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发展都有了一个全民性的保护性框架。[2]
年德意志帝国正式成立,年德国在一战中战败,德意志帝国灭亡,德意志共和国与纳粹德国相继出现,但这段历史的德国都是国家统一状态。
纳粹德国发动的侵略战争导致了德国的分裂。
年德黑兰会议上,美英苏三国元首达成对德国实行军事占领的共识。年三国在伦敦签署《关于德国占领区和大柏林管制的议定书》。
年2月三国在雅尔塔会议上对德国战后处理政策逐渐定型和明朗。
6月美苏英法四国发表了《关于击败德国并在德国承担最高权力的宣言》,宣布接管德国的一切权力,并公布《关于德国占领区的声明》,规定将德国划分为四个占领区。
随后,苏联立即宣布在苏占区成立军事管制委员会,允许成立民主政党和自由工会。
英美法三国军管局也分别于8月、9月、12月发布命令宣布允许成立工会和民主政党。苏联军管会迅速建立了苏占区的行政管理机构和各级地方自治机构。
年11月,苏联军管会宣布将地方权力移交给新选举产生的议会和政府。
年1月美英正式合并了两国占领区。此举引发苏联的不安,2月苏占区长官表示“双占区的协定可能对德国的未来政治产生严重的后果”。[3]
年2月法国同意将其占领区并入“双占区”,共同成立“三占区”。
苏联对此采取反制措施,宣布改组苏占区经济委员会,并组成人的“德国人民委员会”,作为苏占区临时常设机构。
美苏对抗升级的同时,两个占领区的政治独立步伐都在加快。
年6月,苏联宣布彻底封锁柏林,全面切断西柏林与西德之间的水陆交通,停止苏占区对西柏林煤电和副食品的供应,第一次柏林危机爆发。
年4月,美英法三国发表《华盛顿声明》,宣布新起草的《占领法规》,表示西德国家成立后军政府将宣告结束。
9月20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正式成立。10月7日,苏占区正式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德国由此分裂。
“两个德国的成立并不是德国人民的意愿,它首先是占领国的意志。”[4]
德国人民自身是渴望和追求国家统一的,国际强权对此有清醒认识。因此,即使德国分裂为东德和西德,苏美双方并未反对德国的统一。
苏联对德国统一始终持积极态度。年苏联外长莫洛托夫在《德国与赔偿问题》的声明中提出,“德国应成为一个统一的爱好和平的国家——设有两院组成德国国会和全德政府的民主共和国”,建议立即在柏林成立德国临时中央政府,以实现德国的政治统一。
美英虽也认为德国应成为一个新的统一国家,但反对建立中央集权政府,主张实行联邦制,并认为经济统一是成立德国政府的基础。
由于双方主张的政治经济制度完全不同,未能取得任何进展。
苏联在年提出一份对德和约草案,建议建立一个统一、独立和军事中立的德国,统一后的德国可以加入联合国。
东德对此表示支持,西德却坚决拒绝,理由是“自由先于统一”,“不能以脱离西方范围和放弃欧洲一体化的成就为代价来换取统一”。[5]
美英法三国坚持以自由选举作为德国统一的第一步,并要求统一后的德国加入北约。
年1月,东德政府发表声明,同意举行全德自由选举,前提是西德不加入北约,全德政府必须是中立的。
西德拒绝了这一提议,并于2月加入北约。
东德随即于5月加入华约。
新形势下苏联调整了对德政策。9月先后承认西德与东德的主权国家地位,并与西德建立外交关系。
但此时苏联与西方国家的政策仍然分歧严重,且各自立场强硬。苏联主张德国统一并实行中立化,在此基础上签订对德合约。西方国家则坚持维持柏林现状、不承认东德政府、坚持统一后的德国加入北约。
年美苏对抗升级,引发第二次柏林危机,由此诞生加深德国分裂的柏林墙。
年9月,两德同时加入了联合国。
两德统一肇始于年代末期的苏东剧变。
年波兰和匈牙利发生政治剧变,在其影响下,次年东德出现动荡。
面对东德多城市大规模的游行示威运动,自身问题重重的苏联表示不会干预,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反而倡导“新思维”对东德的抗议活动推波助澜。
不过戈尔巴乔夫同时也认为,战后存在两个德国,这是欧洲现实不可改变的事实,人为地催促解决德国统一问题没有法律依据。[6]
为稳住东德的后台,西德总理科尔年2月访问苏联,就德国统一问题与戈尔巴乔夫进行会谈,双方的会谈公报明确表示:德国的统一问题应由德意志人民自己解决,由他们选择以任何国家形式、在何时、以何种速度和条件实现统一。
同时西德也力争取得盟国对德国统一的支持。
美国明确表示支持德国统一,但设定了原则条件:一是必须实现自决原则,由德国人自己选择统一方式;二是统一后的德国继续留在北约和欧共体;三是统一过程必须和平渐进;四是承认战后欧洲各国的现行边界。
此外美国还提出苏联在德国领土上的军事力量应尽量减少或取消,美国则必须在德国驻军。
这些条件综合考虑了对德国统一持消极态度的英法及波兰等国的意见。
英国是看到苏联同意德国统一后,才由原来的反对态度改为有条件支持,主张德国渐进统一,统一后的德国留在北约,并保留北约在德驻军。
法国与德国历史上积怨较深,本不愿德国统一,但在看到德国统一之势不可避免的形势下也转而赞成,同样要求统一后的德国归属北约。
波兰则因与德国的边界问题一直未被西德承认而对德国统一深感不安。
战后德国的分裂,原本就是苏联与西方国家为确保自身势力范围而形成的结果。为维护自身利益,苏联在德国统一相关问题上与美国等西方国家有严重分歧。
苏联强调德国统一的外部条件不能同有关国家的内部形势分离开来,并拒绝统一后的德国成为北约成员以及在德国驻军等方案。
但由于东德内部形势发生剧烈变化,东德新政府修改了原政府的立场,在统一后的德国归属问题上站在西方一边,给苏联形成较大压力。
在两德统一已经势不可挡的背景下,苏联逐渐失去了干预和控制的能力。加上美国对苏联的说服与协调,力有不逮的苏联被迫放弃统一德国的中立化主张,但要求统一德国需要一个过渡期才能享有完全主权,该要求被西方国家拒绝。
西德领导人随后于年7月访问苏联,加大对苏联的说服工作,并承诺向苏联提供巨额无息贷款,最终使苏联做出重大妥协和让步,使德国统一进程得以按西德的设计迅速完成。
8月两德签署《统一条约》,9月双方立法机构通过。10月美英法苏与两德外长在纽约签署宣言,宣布两德在10月3日统一后德国拥有完全主权。
国际格局演变中,西方国家战胜了苏联,打破了势力均衡,从而导致东德彻底消失,以统一后的德国采用西德国名“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1]李伯杰.一个麻烦的祖国—德意志民族的德国认同危机.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第2期.
[2]韩献栋.分裂国家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知识产权出版社.年.p.
[3]丁建弘、陆世澄、刘祺宝.战后德国的分裂与统一(-).人民出版社.年.pp64-65.
[4]吴友法.德国现当代史.武汉大学出版社.年.p.
[5]陈云林主编.当代国家统一与分裂问题研究.九州出版社.年.p78.
[6]陈云林主编.当代国家统一与分裂问题研究.九州出版社.年.p87.
——摘自拙著《国家统一的系统演化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