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财经自媒体
美国《无尽前沿法案》背后的无力
来源:玉渊谭天
86票赞成,11票反对,历经一年,美国政府心心念念的《无尽前沿法案》,终于在参议院投票通过,进入到下一阶段讨论。
如果法案最终获得通过,美国会拿出约亿美元,投入到人工智能、量子计算以及半导体等关键科技研究领域。
虽然法案距离最终通过还遥遥无期,但一些美国政要却如获至宝。拜登称,这是个良好的开始,法案会确保美国在竞争中处于领先优势。而竞争的对象是谁?谭主翻了翻法案正文,中国,是被提及次数最多的国家。
投票第二天,拜登在谈到同中国的竞争时,就直接撂下狠话,声称“中国赢不了”。
只是,这个法案,真的有这么大的作用吗?花费千亿,又真的能解决美国的“科技焦虑”吗?
“贩卖焦虑”的是参议院多数党领袖查克·舒默和共和党参议员托德·杨。去年5月,两人以“美国的领导地位正受到外国竞争对手的挑战”为由,首次提出了《无尽前沿法案》。
谭主发现,在法案提出前,美国国防部刚刚通过了一份报告。报告对新能源汽车、量子通信、5G等多个技术领域进行了评估,结论是在这些领域,美国都已经落后。
同这些具体行业情况相比,更让美国焦虑的是另一组数据:60年代至今,美国公共研发投资占GDP的比例已经从2%跌至不足0.6%,公共研发投入明显不足。
政府对创新投入疲软,作为补充的私营部门,投资科技创新的意愿也不乐观。年从清华大学毕业到普林斯顿从事高性能计算机网络研究的陈晓奇与谭主分享的直观感受是:
苹果、谷歌、亚马逊这些公司,近年来在基础科学的创新其实不够多。
创新动力不足的直接结果是,在专利申请数量上,美国已经失去领先地位。这就有了查克·舒默在《无尽前沿法案》中的那句话,“美国的全球竞争对手在技术领先地位方面赶超过美国,只是时间问题。”
美国政客营造了一种紧迫的竞争氛围,似乎再不行动美国就不能领先了,但实际上,他们考虑的并非只是纯粹的科技进步。这一点,可以先从法案的难产说起。
法案先是因参议院商业科学与运输委员会提案积压而被搁置,今年4月21日,查克·舒默和托德·杨提交最新版本后,又引发了巨大争议。
参议员们吵得最凶的,是资金如何分配。
华盛顿州参议员玛丽亚·坎特威尔要求法案里加入帮助波音公司的条款,而波音公司的生产基地,正是在华盛顿州;密歇根州民主党参议员加里·彼得斯要求拿出20亿,缓解汽车厂关闭的问题,“汽车城”底特律,正是密歇根州最大的城市。
这份大蛋糕,谁都想分一杯羹。
这个时候问题就来了,法案要想实施,首先要通过参众议院的批准,然而每个人都想在法案里填上一笔,确保自己能分到一杯羹,在这个过程中,但凡出现修改,就必须再次重复流程。
《无尽前沿法案》原定商议讨论的时间是4月28日,但参议员们提出了多达项修正案,随后,针对法案的讨论就被延迟到5月10日之后进行。
拜登提及的“86VS11”的结果,只是终止了围绕法案的冗长辩论程序。就在第二天,众议院对拨款的不同意见,再度开启了为期一至两个星期的辩论。
政治诉求的企图,在争吵与辩论的过程中,被不断拉扯,甚至有喧宾夺主的趋势。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两党的手段,就是不断放大一个“靶子”的威胁,那就是中国。
新版法案的篇幅由最初的页扩增到了现在的页。新版本中纳入了一百多项修正案,这里面夹带了议员的各种私货。德克萨斯州共和党联邦参议员克鲁兹就污蔑称,中国媒体正在控制美国人的所见所闻,因此要防止中国媒体在美国进行报道。多项条款的目的,竟然是试图防堵所谓中国在信息战方面对美国社会的“渗透”和“影响”。
没看出这些增加的修正案跟美国想要的科技进步有什么关系,但这正好凸显出了美国这次立法的套路,放大威胁,贩卖情绪。
保持科技领先的意图最终没能逃过被政治绑架的圈套。遏制中国,真的就能缓解美国的焦虑吗?
无论是5G还是新能源,任何一个高科技行业,追根溯源,都需要基础研究支撑。
实际上,这也正是“无尽前沿”这个词的内核所在:《无尽前沿法案》的缘起,是年的一份名为《科学:无尽的前沿》的报告,这份报告广受